“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組織成立,可能對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產生重大影響
“人造太陽”計劃正式開始實施
歐盟委員會10月24日宣布,“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合作協定當天正式開始實施,“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組織當天也正式成立。
ITER計劃也被稱為“人造太陽”計劃。與國際空間站研究、歐洲加速器、人類基因組測序研究等項目一樣,是一個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所涉及國家的人口總和占全球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該計劃的目標是要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的聚變反應釋放出能量。核聚變燃料氘和氚可以從海水中提取,核聚變反應不產生溫室氣體及核廢料。由于原料幾乎取之不盡,以及不會危害環境,這一計劃的實施結果將決定人類能否迅速、大規模地使用核聚變能,從而可能影響人類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的進程,因此意義和影響十分重大。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大規模制造清潔能源的核聚變反應實驗。
1982年,在美、蘇首腦的倡議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贊同下,ITER計劃得以確立。ITER計劃獨立于IAEA之外,最初由俄、日、美、歐四方共同承建。2003年2月,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召開的“ITER第八次政府間談判會”上,中國宣布作為全權獨立成員加入該計劃談判。這意味著中國承諾承擔ITER工程總造價46億歐元的10%,并享受全部知識產權。2005年,法國南部馬賽附近的卡達拉舍被選定為建造該反應堆的地址。
2006年5月24日,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中國、歐盟、美國、韓國、日本、俄羅斯和印度七方代表共同草簽了《成立國際組織聯合實施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ITER)計劃的協定》,這標志著ITER計劃實質上進入了正式執行階段,也標志著我國實質上參加了這一計劃。2006年11月21日,七方代表在巴黎正式簽署了該協定,全面啟動了這一人類開發新能源的宏偉計劃。□康娟(中國日報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