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中華民國史》出版 肯定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作用

2011年09月13日11:04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中華民國史 蔣介石 北洋時期 編纂思想 抗日戰爭的勝利 國共關系 民國人物傳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到來之際,《中華民國史》(全36冊)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幾代科研人員歷時幾十年,匯聚國內多家單位民國史研究的老中青研究者,克服重重困難完成編纂。作為目前國內民國史學科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叢書一出版即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

編纂為何歷時多年?敏感問題如何對待?歷史人物如何評價?《中華民國史》主編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汪朝光近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時值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整套推出《中華民國史》系列研究論著,將有力推動民國史研究的繼續深入發展,有利于海內外學界的學術交流,也有助于社會各界對民國史的正確了解和認知,同時還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研究的進步和學術出版的繁榮。

從1981年《中華民國史》第一卷出版,到整套36冊一次推出,前后歷時30年,是民國史研究的一件大事

記者:從立項到出版,該書經歷了怎樣的編纂過程?遇到哪些難題?又是如何破解的?

汪朝光:1971年全國出版工作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將編纂民國史列入國家出版規劃。隨后,任務交由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負責組織實施。時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的著名史學家李新先生,受命領銜組建研究團隊,在“文化大革命”的困難環境下,開始了民國史研究工作。

1978年,《民國人物傳》第一卷由中華書局出版,是民國史研究系列中最早出版的著作。1981年,《中華民國史》第一卷亦由中華書局出版,是民國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后,其他各冊陸續出版。今年恰逢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我們將這部書中已經出版者作了修訂,未出版者全力完成,終將總計36冊的《中華民國史》系列研究全部完成,由中華書局一次推出。前后歷時30年,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學研究和民國史研究的一件大事。

民國史是一門新的學科領域,在其編纂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諸如研究對象的確定、研究主題的設置、研究時段的劃分等等大的問題,乃至名詞術語的定名、歷史資料的考辨等等具體的問題。研究先輩們的解決方法是,集思廣益,充分討論,在此基礎上,以實事求是為原則,予以適當的解決。事實說明,當年編纂該書時確立的總體寫作原則及種種具體規則,是基于科學研究的立場而定的,是適合編纂工作需要的,也已為實踐證明是正確的。

對“客觀公允”的認知不是一成不變的,關鍵在于實事求是,一切從事實出發,從而保證學術品位和質量

記者:眾所周知,民國史當中,許多問題還比較“敏感”。有讀者擔心由于政治觀念或者其他因素存在,該書的客觀公允難免受到影響。請問在編纂過程中如何保證其學術質量?

汪朝光:民國史的編纂,因為其距離現實最近,又因民國時期歷史的復雜性和延續性,難免有一定的“敏感”度,讀者的擔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但是,還在編纂工作的起始階段,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講究“政治掛帥”的客觀環境下,李新先生就提出,以實事求是的嚴肅的科學態度,從事民國史的編纂工作。針對“為什么要為反動統治階級樹碑立傳”的疑問,編寫組的同仁們認為,歷史是基于事實的學問,歷史的敘述離不開事實,歷史的評價同樣離不開事實,只有全面客觀地反映歷史的事實和本來面目,才可以更好地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并不是“為反動統治階級樹碑立傳”。

經過充分的討論,編寫組達成了編纂共識:充分占有材料,如實記敘歷史,尊重歷史事實,還原歷史本原,評價公允平實,文字力求簡練。事實說明,這是符合實際的、科學而嚴肅的編纂指導思想。正是在這樣的編纂思想指導下,民國史研究能夠沿著科學研究的道路,得到充分的發展,有如今的進步。這與前輩學者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分不開,值得后來研究者感念于心。

改革開放之后,學術研究的環境得到更大的改觀,“雙百”方針得到更好的貫徹,自然對“敏感”問題的處理也更為客觀公允。當然,人的認識總是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研究者也不例外,對“客觀公允”的認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實際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我們認識的變化而在不斷變化,尤其是參加該書寫作的作者眾多,歷時較長,各個作者在各個不同時期的認識也有不同,其間要把握的關鍵點在于實事求是,一切從事實出發,從實踐的檢驗出發,從而保證我們研究的學術品位和質量。

國共關系是民國史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關鍵在于以事實為本,據實以論,而不是僅僅提出一些新看法

記者:該書中的許多新成果受到讀者的高度關注,例如對國共關系的新理解,尤為引人矚目。請介紹一下該書的主要突破之處,以及這些成果是如何取得的?

汪朝光:《中華民國史》在基于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若干問題的研究有所深入,有所突破,表現出研究者對于科學研究的執著。國共關系是民國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對其的研究和看法也會引起讀者的相當關注。總體而言,該書對于國共關系的處理和評價,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利用了若干新資料,結合了近些年學界研究的新看法,而有所創新和發展。

比如對抗戰時期的國共關系,既肯定兩黨合作的重要意義,肯定兩黨面對外敵入侵的危局,能夠拋棄前嫌,攜手合作,從而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各自的貢獻,肯定國民黨在抗戰時期不少內外政策對于堅持抗戰的意義;也指出國民黨在國共合作時期還是放不下壟斷政治的私心與架子,對共產黨還是有疑慮有擔心,從而對共產黨的發展有限制甚至有武力遏制,這又不利于兩黨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對于這方面的研究,關鍵還在于以事實為本,不斷深入,梳理個案,據實以論,而不是僅僅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記者:有專家說,《中華民國史》在編纂過程中“有所創新,有所繼承,有所突破”,那么這些創新、繼承和突破表現在哪些方面?

汪朝光:就有所創新而言,民國史是個新的學科領域,將其列入研究范圍,從無到有,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成為中國歷史學中最具活力、最有發展的學科之一,本身就意味著創新,就是創新的過程及其突出的表現。

就有所繼承而言,中國史學具有悠久的傳統,在其長期的發展歷程中,為后來者留下了許多值得借鑒的方面,諸如對史料和考辨的重視,對平實表述的追求等,這些都得以體現。再如,新中國的歷史研究提出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指導方針,而這樣的指導方針在該書編纂之初便予以確立并始終得以堅持,充分說明了它的繼承性。但是,對于新的理論和方法,我們也不排斥,也予以充分的借鑒和吸收。以實事求是為本,與時俱進,順勢而為,是民國史研究能有今天成就的重要原因。

就有所突破而言,該書對史料的利用是為學界所肯定的,無論是早期研究對于清末民初報紙材料的利用,還是晚近研究對于臺灣和海外所藏史料的利用,都大大突破了過往民國史研究對于史料利用的不足。再如,該書對于許多具體問題的論述及其看法和結論,無論是北洋時期的政治外交,還是國民黨時期的內外關系,都有明顯的新意和突破。

對蔣介石的評價更為全面、立體、多面和平實,不以單一看法評判其復雜作為,表明民國史研究的進步

記者:研究中華民國的歷史,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某些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就以蔣介石為例,該書是如何評價蔣介石的?與以往相比,今天的評價有哪些不同?

汪朝光:人物研究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方面,民國史亦然。這套民國史,不僅在各卷書中有關于人物的論述和評價,而且專門著有8卷本的民國人物傳記,以利于讀者對民國人物的了解和認知。

至于對民國時期的若干政治人物,如蔣介石,該書有較為全面深入的論述。對于蔣介石早年投身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過后領導北伐、推倒北洋軍閥,尤其是他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書中都給予應有的肯定評價。但是,對于蔣介石發動反共政變、導致國共關系破裂、革命功敗垂成,對于蔣介石內外政策的保守性及其個人統治的獨裁性,對于蔣介石在抗戰勝利以后違背民意、發動內戰的責任,等等,書中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評。總體而言,書中對蔣介石的評價較以往更為全面、立體、多面和平實,肯定其當肯定,否定其當否定,而不是以單一的看法評判蔣介石的復雜作為。這也充分表明了民國史研究若干年來的進步。

民國史研究的指導方針或其史觀,歸結為實事求是更能說明其發展變化,不宜簡單地以“天翻地覆”定論

記者:有媒體稱,該書的出版顯示,大陸的“民國史觀”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您怎么看待這種說法?

汪朝光:民國史研究在大陸從無到有,如今已成為大陸史學研究中最具活力、成果最為豐碩、研究隊伍最為廣大、也最具有國際性和前沿性的學科,這是中國歷史學的重大發展,是改革開放政策給學界帶來的重要變化,也充分說明了大陸的民國史研究和史學研究的巨大進步。至于民國史研究的指導方針或其史觀,如上所論,有其繼承性,也有其創造性,并非憑空而出,亦非泥古不化,而歸結為實事求是的原則,更能說明其發展和變化,似乎不宜簡單地以“天翻地覆”定論。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