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陶藝作品《蓮升》,利用手工拉坯之后有意識設計變形出異型碗口,打破常規視角,外部施以高溫窯變顏色釉,碗內雕刻出荷花。
青花瓷是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之一,起始于唐宋,成熟于元代。制作時,用氧化鈷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后高溫一次燒成,所成效果藍白相映,晶瑩明快,怡然成趣。青花分水畫法發端于明朝成化年間,于天啟、崇禎時期獲得較大發展,至康熙中期成熟。
釉料與青花
每個時代青花瓷的用料都有不同特點。比如明早期永樂、宣德年間以蘇尼勃青料燒制的瓷器,發色濃艷,濃黑處帶“鐵銹斑”,藍中帶錫光,手摸有凹陷感。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年間早期的平等青料燒出的瓷器則發色穩定、淡雅、柔和。明中晚期嘉靖、隆慶、萬歷年間使用的回青料,其發色艷麗、藍中帶紅。明中、晚期的官窯和民窯都有使用石子青料和浙江料,但選料有粗、細之分,早期的選料較細,尤其是官窯器物,青花發色都較為純正、穩定,多呈淡青或灰藍色,較少出現鐵銹黑斑。而民窯選料較為粗糙,且多帶黑斑或雜質。石子青料發色一般較為深沉濃重,料性不太穩定,多呈灰藍或灰黑色。提煉上等的浙江青料,發色也有穩定、深沉、青翠、明亮的特點,近似于云南產的朱明料,故也多被用于明代晚期和清代早期的官窯器物。從明末天啟、崇禎時期還出現過一種被稱為過渡期的青花瓷,其呈色純正、鮮翠、明亮、層次分明,并有多種色階,立體感較強。特別是清順治、康熙年間多使用上好青料(又名翠毛藍)。其發色顯得深沉、穩定,但不似明代那樣有深入胎骨感。到清代中、晚期則常見使用浙江料,但選料已不甚精細,大多缺乏康熙時期那種帶明、暗色階和多層次立體感效果,發色亦多呈灰藍、淡青或灰暗色調,且多有飄浮、暈散、黑斑等現象,在晚清民窯器物中這種情況尤甚,并一直延續到清末。清末到民國早期還出現過一種洋藍料,其發色濃烈、浮躁、刺目、藍中發紫,猶如紫藥水,更缺乏色階層次,給人鋒芒畢露的感覺,此料也多見在民窯青花瓷中使用。
現代的青花瓷既傳承了古代的精巧工藝,又有創新。從功能上分,現代青花瓷大致可分為三種:日用瓷、仿古瓷、藝術瓷。在裝飾形式上,青花還經常與釉里紅、顏色釉、粉彩、古彩、新彩、玲瓏等形式結合起來,相互襯托而形成青花斗彩、青花釉里紅等種類。
分水是個體力活
青花是火的藝術,不僅要求藝術工作者精心創作,還依賴于燒成后白里泛青的釉色相襯托,以及充分發揮材料的特性和質地美,才能創造精美的青花藝術作品。
分水其實是個體力活。人們在感受瓷器創造出的藝術美感的同時,卻很難體會到制造者的付出。相對于其他技法,青花分水對創作者的投入有更多的要求。有時候創作瓷器只需要將瓷坯放在桌上即可,但在運用青花分水這門技巧時,就必須將瓷坯放在腿上,依靠身體來調整瓷坯的方位,進而控制下筆和收水的位置。對于一些大件的瓷器而言,創作的過程確實十分辛苦。
青花分水是一項高深的工藝,因為青花裝飾主要是在立體的器型上作畫,加之坯體松脆,用筆必須保持高速度,做到眼明心細、手準,不允許你細描細繪,畫時略一停頓,即現筆勢凝滯,燒成后就有很重的水浪,分水更要求快,因為生坯在未燒成前還是泥,遇到大量的水會化為泥漿而損壞坯體,只有靠長期的實踐和熟練的技巧才能將青花分水的藝術效果發揮出來。
脫胎自水墨的分水畫法
青花分水,猶如中國畫中的水墨,但又不同于水墨,它是以青花料在泥坯上分出各種深淺的明暗層次,使單一的色料富有濃淡不一的變化,來表現各種形體,達到淡濃分水、水料融瑩的藝術效果。國畫中有“墨分五色”的說法,青花則也有“料分五彩”講究,即頭濃、二濃、正淡濃、正淡、影淡之說,與國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國畫用的是毛筆,而分水則用“雞頭筆”。雞頭筆形體上有別于國畫毛筆,是繪制青花分水的專用工具。雞頭筆的發明和隨之而出現的分水技法,是青花繪制技藝上的一大進步。
雞頭筆的腹部很大,可含大量料水。漂翠濃艷的明代民間青花、瑩潤欲流的清代康熙青花,都是依靠雞頭筆完成。雞頭筆分水是以筆鋒牽引料水在坯體上運行,筆鋒不觸及坯體,利用料水積層的厚薄以及托拿坯體的右手控制水的流向和右手提筆收水相照應,以料水成線的淌水法在坯體上制作,因水多而涌,坯體吸干稍緩,料水粗粒下沉,細粒上浮,燒成后色多漂翠,明凈瑩澈,水色尤為鮮亮,蒼翠雋秀,淋漓而酣暢。
所謂“分水”法原理,含料多少是關鍵,含料多則濃,含料少則淡。飽蘸了青花料的雞頭筆,以筆鋒微微離開坯面為要領,以濃到淡地完成陰陽暈染的預定目標。也就是說,分水筆的筆毛不能碰到坯面,而讓飽含水料的欲滴非滴之筆自如運行于坯面上,若速度快而水勻,則燒成效果清亮,反之則混濁。
采用先“分水”后勾踐的技藝,在胚胎還濕漉漉的鋪著一層薄水時運筆,通過兩只手的協調控制瓶體上的青花料水及水流的走向將“分水”青花技法加以升華,使整個畫面生動,莊重深厚,寧靜簡潔。分水和國畫不同,未燒制前,只是黑乎乎的一片,只能憑借經驗掌握青料的厚薄來控制濃淡,在燒成之后才能見到效果,由于游離性物質滲入釉質,又形成了一些料暈,這種效果就像水墨畫的水韻一樣,而且有青花藝術特有的水料韻味。(□□ 范雙梅)
作者簡介:
范雙梅,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景德鎮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景德鎮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陶瓷協會理事、陶瓷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景德鎮市青年美術協會副秘書長、昌江區政協委員。
范雙梅出生于陶瓷世家,后來得到當代景德鎮青花大師的悉心指點,其作品荷韻系列、草蟲系列、牡丹系列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作品被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深受廣大青花瓷愛好者和收藏家喜愛,得到國家、省、市媒體的刊登介紹,并出版《中國瓷韻》作品集。曾隨文化部赴埃及參加中國文化周活動,范雙梅在現場的作畫表演,獲得國際友人的稱贊。(中國文化報 文化財富周刊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