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014年以來國際商品市場表現
2014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演過山車行情,價格在年初反彈上漲后又明顯下行。一季度,受不利天氣影響,國際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帶動大宗商品價格總體回升。二季度,農產品和工業原材料市場走弱,但烏克蘭危機推動國際石油價格上揚,對大宗商品價格起到一定支撐作用。進入三季度后,主要經濟體表現分化,增長前景冷熱不均,特別是歐元區及部分新興經濟體經濟數據不盡如人意,全球制造業回暖形勢弱于預期,加之農作物、礦產品等預期供應充足,導致大宗商品市場持續疲弱,商品價格普遍持續下跌,石油和農產品跌幅較大。9月末,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已跌破年初水平。
國際上幾種主要商品價格指數均呈下行態勢,反映了大宗商品需求的疲弱狀況。2014年1-9月,以全球產量為權重的高盛商品指數(Goldman Sachs Commodity Index,GSCI)下跌8.1%,羅杰斯國際商品指數(Rogers International CommodityIndex)下跌7.1%;結合產量與貿易量確定權重的道瓊斯期貨價格指數(DJAIG)下跌5.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編制的以貿易為權重的初級產品價格指數下跌6.2%。
2014年以來主要商品跌多漲少。除少數幾種有色金屬受供應限制等因素價格上揚之外,絕大多數大宗商品價格呈現不同程度的下跌。1-9月IMF價格指數的食品飲料類、工業原材料類、能源類分別下跌5%、5.7%和6.7%。其中金屬、糧食和原油價格跌幅分別為8.5%、7.6%和6.3%,均超過大宗商品平均跌幅。由于厄爾尼諾現象并沒有對農業生產造成重創,美國農業部從5月份開始多次上調產量預估,芝加哥交易所糧食期貨價格應聲下跌,且連續3個月收跌,5-7月小麥、玉米、大豆累計跌幅分別達到25.6%、30.5%和20%,棉花累計跌幅達34%。6月初,受地緣政治影響,市場對原油供應前景的擔憂曾引發油價暴漲,紐約西德克薩斯原油(WTI)期貨價格曾攀升至每桶107.73美元的年內高位。但此后因亞洲和歐元區經濟數據表現欠佳、全球需求增長遲緩,而原油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國際石油市場供需形勢發生變化,油價一直處于下跌趨勢。7-9月紐約油價連續3個月收跌,10月末更跌破80美元/桶,比年初下跌18%。油價下跌還拖累了其他能源產品行情,1-9月澳大利亞動力煤價格下跌20.3%,紐約天然氣價格下跌10.6%。國際鐵礦石價格數次刷新五年來低點,作為現貨交易基準價格的澳大利亞發運至中國的即期交付鐵礦石期貨價已跌至80美元/噸。隨著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趨勢日益明朗,8月下旬以來國際金價持續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