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這天,辛經理又成功售賣給北方某省鄉鎮衛生院一臺價值100多萬元的醫學檢驗設備,這是辛經理在2007年內售給鄉級衛生院的第7臺設備。
辛經理負責一種進口醫學檢驗設備在北方片區的推廣。就在他賣出第7臺設備的當天,國家發改委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的《上半年社會事業發展情況和下半年政策建議》中透露了一個重要消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思路已形成初稿。不過,文中提到還需有關部門“進一步協調各方意見,及早提出改革方案并上報國務院審批”。
這條訊息并沒有引起辛經理多大興趣,因為對他來說,醫療改革早已在他的身邊實施,并給他的業務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
農村醫保改革推動資金新流向
然而在兩年前,辛經理所轄片區的這家鄉鎮衛生院還門可羅雀,連本院醫護人員的工資都會拖欠數月難以支付,更不用說樓道里的大燈壞了幾乎一年多都沒有更換。
變化,源于新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新農合政策。
有關專家指出,不僅僅是農村的新農合,城鎮居民(包括農民工)的新醫保政策也正在通過試點方式向全國鋪開。政府的行動證明,高層的做法非常務實:盡管醫改方案尚未定論,但為提高百姓福祉的醫保改革已然先行實施,醫改已經不再是停于口頭上的概念,而是覆蓋城鄉,觸及社會各個層面的一場真切的改革。
2006年以前,辛經理奔波于北方四省開拓醫院市場時,往往是在各大中型城市的燈紅酒綠間穿梭,但自從2006年,中央開始高度強調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以來,他開始了追逐“新農合”資金的“上山下鄉”之旅。
這個令辛經理改變出差路線的“新農合”政策,其資金來源分成三部分,農民個人掏一部分、地方財政掏一部分、中央財政掏一部分(各地區根據經濟發展狀況,三方投入比例各有不同)。
這一改革給農民帶來的直接好處是,在鄉鎮醫療單位看病一般可以報銷30%到40%。這對于以往看病完全靠自費的農民來說,是一個令人鼓舞的好事,畢竟以前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不幸故事在鄉間時有發生。
“現在農民看病能報銷了,衛生院的患者明顯多起來了。衛生院開始有錢了,院長們都精明得很,知道必須在此時出手武裝自己。”辛經理說,他親眼目睹,從70多萬~200多萬元的彩超,到300多萬~400萬元的低端CT機,如今在鄉鎮衛生院都成了熱銷產品,“如今,在衛生院里碰見的銷售代表越來越多,大家都認為,城里的市場拓展得已經差不多了,鄉衛生院是新的金礦。”辛經理說。
據辛經理介紹,他所接觸的鄉級衛生院從2006年開始,年收入已經不低于6000萬元。只有趁早買設備,衛生院才能招來更多的農民患者,衛生院的收入也才能因此提高。
“衛生院的收入來自三方面,一是政府財政撥款,不過這點兒錢往往少得可憐。二是新農合辦公室向衛生院支付的一部分費用。三是農民看病的自費部分,這里面包括了藥品和檢驗等費用。看病的人越多,衛生院越賺錢,我們也才有錢賺。”辛經理說。
為了吸引更多的農民看病,衛生院往往在購進新設備前就到村里貼告示,讓村民周知衛生院又將增加某種先進的檢驗項目,讓農民兄弟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以前必須跑到省城才能享受的醫療服務。據介紹,衛生院的宣傳在鄉間往往很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