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庫常態是應該有糧食的,但糧庫沒糧食本身不能說明問題。”4月14日,國家糧食副局長郄建偉首度就糧庫虧空問題表態。
郄建偉還對本報記者表示,國家糧食局剛派出調查組調查安徽當涂糧庫問題。此前本報曾對當涂糧庫儲備不足的問題做過報道。而全國性的糧食庫存核實工作也提前進行。
他是在當日舉行的一個散糧運輸新技術研討會上做出上述表態的。
除了糧食儲備的疑問外,糧食運輸成為決策層關注的重點。“從2006年到2015年的10年內,實現全國跨省散糧運輸比例達到85%的目標。” 郄建偉介紹。
為從根本上控制糧價,參會專家建議,要將糧食戰略和能源戰略統合考慮,防止糧食能源化抬頭。
釋疑糧庫之空
4月14日鄭州研討會上,國家糧食局副局長首度公開回應“糧庫空了”的說法。“糧庫常態是應該有糧食的,但糧庫沒糧食本身不能說明問題。”
他舉例稱,如果糧庫本來應該有一百斤糧食,但只有五十斤或者沒有,那是問題;但如果糧庫瞬間沒有糧食,賣出去了或者輪換了,有一個運輸的周轉期,那就應該沒糧食。
“都說糧庫沒糧食好像是多大的問題,這其實不是(問題);如果糧庫(在這個時點上)應該有糧食,但它沒糧食,這才是問題。”
郄建偉進一步解釋了這句看似“繞口令”的話,“因為糧庫不可能老有糧食,就是儲備也得輪換。比如說三年后十萬噸糧食輪換出去或者按規定賣了,都空了,這會剛好有人去看,就斷言糧庫沒糧食,這種說法其實不全面。”
糧食局各級官員此刻受到的壓力可謂空前之大。不久前,聯合國糧農組織在一份關于世界糧食形勢的報告中說,已經不多的世界糧食庫存預計會下降到20多年來的最低點。
在這種世界性的“恐慌”中,“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大膽發言制造了新的“緊張”情緒。他在不久前的“兩會”時曾指出,有人向其反映國家糧庫存在虛報現象,至少有兩個地方糧庫是空的。
袁隆平當時表示,由于國家對糧庫有補貼,故虛報后可以冒領補貼,空的糧庫還可以轉作他用,用以謀利,他建議國家對這些糧庫好好查一查。
就本報日前報道的安徽當涂縣國家直屬糧庫低于國家儲存標準,郄建偉稱,獲悉此事后,國家糧食局剛剛派出調查組趕往當地調查,“這個是最實際的情況”。
同日國家糧食局下屬事業單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介紹,按照國家規定,糧食儲存到一定期限后,會進行輪換輪出,即按照一定比例,把儲存滿期的陳糧賣出,再運進剛收的新糧,補充庫存。
而賣多少存多少,國家都會統一下發指標,各中央直屬糧庫都嚴格依照規定操作,“畢竟這些糧食的所有權限屬于國家,這些糧庫只是替國家保管,國家的東西怎么處置,得聽國家安排”,據該工作人員幾十年糧食工作經驗發現,帶國字省字頭的糧庫,一般都能嚴格遵照執行。
“若不按國家規定執行,該保管的糧食提前賣了,那都是違規違法的。”
該人士也坦言,糧庫是否空的前提是要區分所保存糧食的性質,“有的糧庫雖然屬于國家儲備庫,但也保管一些商品糧、貿易糧或地方的糧食。這些糧食的用途和處理期限都不同”。
他具體介紹,地方糧食更多是按照地方糧食部門的安排統一調配,商品糧則跟著市場走,隨行就市。
4月初,記者就糧價問題采訪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貴時,他也曾大膽質疑,袁隆平所指的糧庫空是否屬實,這都需要一一調查,“就我所走訪和了解的情況看,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嚴重”。
當然,李成貴與上述糧食局人士都表示,對于糧庫庫存也確實需要一一查實,對違規甚至違法行為,應依法處置。
據了解,國家糧食局2008年全國糧食流通監督檢查正在進行中,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庫存的查實,為了數據準確性,今年還首次將庫存檢查時點提前至3月末,而此前的若干年,全國糧食庫存檢查均以8月末為檢查時點。
糧食局官方文件給出的解釋是,由于8、9月份不僅是主產區夏糧和早稻收購旺季,也是各地儲備糧輪換高峰,糧食庫存數量變動頻繁,不利于真實反映糧食庫存情況。此時也是各地庫存糧食集中密閉熏蒸的時間,開倉檢查不利于科學保糧。
據了解,根據每年的自查抽查,據此得出全國庫存數據,“我們現有的庫存數據就是溫總理4月初提到的1.5億噸到2億噸的儲備糧,很充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