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專欄 金融風暴橫掃全球 中國能否對抗
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發表《主席聲明》(摘要)
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關于國際金融形勢的聲明(全文)
· 溫家寶:要千方百計防止金融危機影響實體經濟
· 溫家寶:金融危機蔓延必將對中國經濟造成影響
· 林毅夫發表演講稱金融危機將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 林毅夫:中國模式不可復制 經濟狀況依然樂觀
新華網北京10月25日電 (記者 顧錢江)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日前在京發表關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演講,他指出,導致此次危機發生的原因,也正是前些年推動全球經濟繁榮的源泉。這場危機將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發展中國家面臨嚴峻挑戰。
林毅夫于5月底赴美出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此番是他首次回國。24日晚,林毅夫在國家行政學院為北大國際MBA學員作了題為《國際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影響》的演講,報告了他在此次金融危機“震中”的一線觀察與若干思考。
“福兮,禍之所伏”
林毅夫提醒,此次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全球經濟剛經歷了二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繁榮期:2002至2007年,無論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國家,都出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為什么發達國家能夠快速增長?林毅夫認為既有“遠因”,也有“近因”。其中,“遠因”是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后,市場經濟成為全球的主流,金融業管制放松,金融創新活躍。
“近因”有二:一是“9·11”后美國大幅提高國防安全開支,增發貨幣,流動性猛增;二是“新經濟”泡沫破滅后,美聯儲為避免經濟衰退放松了貨幣政策,強力刺激房地產消費。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可用資金數量,拉動投資和消費,令經濟出現榮景。
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的繁榮,有力帶動了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增加,加之發展中國家內部也出現投資高潮,連帶消費升溫,這樣,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也出現了持續增長。
然而,全球經濟快速增長伴隨著不斷提高的脆弱性,潛伏著危機。林毅夫說,這些暗藏的危機包括:美國房地產價格以非可持續性的兩位數上漲;美國的“雙赤字”越來越大;金融創新的衍生品進一步放大風險。
“這就像老子所說的那樣,‘福兮,禍之所伏’,”林毅夫說,“終于有一天,令經濟快速增長的源泉,變成了導致危機發生的原因。”
他分析說,美國刺激房地產消費的政策給經濟帶來繁榮,但也累積了泡沫,而泡沫沒有不破滅的,這就出現了美國次級抵押市場危機。金融創新非但沒能分散和抑制風險,反而加重了風險,使次貸危機引發連鎖反應,導致一場國際金融危機。
全球性衰退危險
林毅夫指出,此次金融危機最先發生在美國,但也影響到其他發達國家,后者也未能逃脫類似命運。
金融危機將首先造成發達國家的信貸緊縮。林毅夫分析,由于金融監管沒有跟上,人們對金融機構到底有多大風險搞不清楚。當有一兩家機構破產時,大家對所有金融機構都產生了懷疑,信心大減,于是信貸緊縮,投資放慢。其次,房地產泡沫破滅后,股市猛跌,受財富縮水效應影響,人們開始過窮日子。
“發達國家將不可避免地進入一個衰退期,”林毅夫說。
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促進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他最關心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金融危機不僅會導致全球經濟放緩,還會引起發展中國家的危機,”他說。
具體而言,林毅夫認為發展中國家受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影響出口會急劇減少,同時也將面臨投資資金緊缺的挑戰。
發展中國家還可能產生“危機的第二輪效應”。林毅夫解釋,發展中國家前期的經濟增長與投資有關,現在受金融危機影響,未完成項目因缺錢可能變成“半拉子工程”,已完成項目可能變成過剩產能。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銀行呆壞賬的增加。
他認為,發展中國家應對這場危機的當務之急,是防止金融部門崩潰,政府應以果斷、迅速、全面的方式防止銀行部門垮臺。同時,要通過放松銀根、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進行反周期操作,努力實現經濟的“軟著陸”。
對中國經濟形勢,林毅夫表示審慎樂觀。他說,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有三道防線;一是充足的外匯儲備,二是仍實行資本管制,三是財政收入比較高,有能力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
“中國如果能夠維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將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林毅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