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潛力股”?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成渝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等關于區域發展的話題成為代表委員的關注熱點。
3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趁機拋出了“西三角經濟圈”的概念。其核心內容是,將重慶經濟圈、成都經濟圈、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聯合,大西南與大西北聯手,共同打造中國第四增長極。
全國政協委員劉慕仁稱,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離不開產業建設,只有全力打造一批促進產業鏈快速形成的項目,才能形成產業集聚。
來自福建的全國人大代表說,“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有三次提到‘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較為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說明中央非常重視兩岸經貿的合作,也非常重視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和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東營市市長張建華說,“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現在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已經拉開了帷幕。”
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從“點”向“面”的發展和提升,從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板塊,到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等,東、中、西、東北等各個經濟區域的發展呈現全面隆起之勢。
中央的意圖是明顯的,今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大力發展區域經濟的信息,引起了眾多業內專家的關注。他們認為,這既是保增長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國的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需要。
問題的關鍵是,大家都在講發展,但在資源、環境等硬約束越來越突出的背景下,各個經濟區域之間能否在競爭與合作中找準自己的優勢和產業分工,做到發展得“又好又快”呢?怎樣把各自的發展潛力發揮到最大呢?
毫無疑問,誰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和優勢,誰就找到了區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金鑰匙。
海西經濟區:
四省20市發展新布局凸現
“海西建設的前5年處于呼吁、準備階段,下一個5年將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吳能遠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從2004年“海峽西岸經濟區”(下稱“海西”)概念的第一次提出至今,海西建設已整整5年。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海峽兩岸“大三通”的實現,閩臺區域合作正向縱深發展。
2009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海西發展活力和先行優勢日益顯現”。這樣的表述在海西5年的建設中尚屬首次。全國“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要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
福建省省長黃小晶表示,2009年,福建將在擴大“三通”效應、提升閩臺經貿合作水平、促進文化交流雙向互動等方面著力先行先試,不斷推進閩臺交流合作。
今年“兩會”期間,對“海西”發展的關注和討論,遠遠超出閩臺范圍。九三學社中央提交提案,建議推進海西建設,促進兩岸交流合作。農工黨中央建議在福建開展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試點。民革中央建議構建“海峽經濟區”促兩岸共同繁榮。
優惠政策近期出臺
“國務院近期將出臺支持海西發展的優惠政策。”在采訪中,這一消息得到數名福建籍全國政協委員的證實。
有專家指出,海西歷經5年建設,已有超過50個部委以及央企出臺明確支持的政策,但由于條塊分割,令相關政策未能生成更好的疊加作用,海西急切需要國家在戰略層面對其進行協調與統籌。
“兩會”期間,福建代表團的莊先等多位代表提交建議,希望國家盡快出臺支持海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文件,并在文件中進一步明確海西的定位。代表們在建議中提出,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黨的十七大,以及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和近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提出支持海西經濟社會發展。福建與周邊地區經濟聯系緊密,區域合作越來越密切,事實上已形成一定范圍的經濟區,按照經濟區而不是行政區來推動區域發展,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盡快出臺海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文件,一是使中央支持海西發展的決策部署具體化;二是呼應臺海形勢發展的新變化,為拓展兩岸合作提供一個重要的前沿平臺,有利于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三是有利于鼓舞士氣、提振信心,營造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積極氛圍。
吳能遠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希望中央給與福建在先行先試方面更大的施展空間。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福建能夠優先地在若干方面做一些試驗,特別是在閩臺之間的經貿合作上:一是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持,適當地降低一些門檻,讓閩臺在金融、保險、物流方面形成更有利的合作;二是產業合作時讓福建對臺灣繼續保有實施一些特殊、靈活的政策,包括相關的稅收、市場準入、門檻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