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出口價2.4元/升”說法,中石化:不具可比性
中國石油巨頭們總也逃脫不了輿論的漩渦。日前,中石化又一次站在“風口浪尖”,原因是有評論人士測算,中石化出口的成品油價格遠遠低于國內成品油的零售價格。面對如此窘境,中石化方面立刻回應稱,“這種說法嚴重誤導了輿論和消費者。”
出口內銷相差2倍多
“今年1至8月,中國出口成品油1496萬噸,出口額66.5億美元,平均每噸444.5美元,折合人民幣3036元/噸。根據汽柴油密度折算,1噸成品油大約是1258升,因此,平均出口價格是3036/1258=2.4元/升。”上述評論人士在查詢了中國海關的出口數據后,根據他的計算,得出了成品油的出口價格。
一語激起千層浪。在該消息見諸媒體后,不少消費者立即就聯想到了今年以來節節攀高、屢次調價的國內成品油價格。經過最新一輪的調價后,一些地區的成品油價格甚至已經達到了去年國際油價每桶140美元時的價格。以上海最新93號汽油價格為例,姑且不論上述評論人士的算法是否得當,相差2.5倍左右的價格還是顯得異常“扎眼”。即使按照8月份的零售價格來算,價格相差還是達到了2倍之多。
當然,如果該評論人士的算法屬實,那么,中石化實屬“賤賣”自己的產品。
“原來我們都還被蒙在鼓里,想不到出口油價這么便宜。”出租車司機張師傅在回復記者的短信時,頗為無奈地表示。
此外,該評論人士還表示,中國石油商有壓內媚外之嫌。這引起了廣大消費者的共鳴。記者在網上諸多相關的帖子中看到,跟帖的網友非常多,且大都表示“憤慨”。
中石化:不具可比性
對于上述爆料,處于輿論漩渦中的中石化立即就作出了回應。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周若洪、新財富首席分析師殷效東對外表示,這種說話是不科學的、不客觀的,嚴重誤導了輿論和消費者。
“按海關統計的金額和數量計算的價格為不含稅價,而國內銷售成品油價格包含了增值稅、消費稅以及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兩者不具有可比性。”中石化表示,報道中提到的成品油出口價2.4元/升是根據1-8月海關統計的實際出口金額除以出口數量簡單計算得出,而海關統計的出口金額和數量不僅包含汽油、柴油還包括航空煤油和價格比較低的石腦油、燃料油,按此計算的價格與國內汽柴油價格沒有可比性。
中石化稱,根據對海關今年前三季度統計分析,我國國有企業出口成品油占同期我國成品油出口總量的68.1%,此外,外商投資企業出口519.8萬噸,占30.5%,同期出口汽油313.4萬噸不到20%。“海關統計的貿易金額和數量都是按照進出口合同的數量和金額統計的,數量包含來料加工貿易的數量,而一部分來料加工貿易合同簽訂的金額并不是出口價格,而是加工費,導致按海關統計的貿易金額除以數量算出的價格偏低。”
中石化還表示,海關統計的汽柴油出口價格沒有包含進口國國內銷售費用,因此與國內汽柴油零售價格“也不可比”。
周若洪則強調,目前國內出口的汽柴油質量完全符合國際市場要求,在國內銷售的汽柴油質量也完全符合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去年國內成品油資源緊張,為保證國內市場供應,中石化大幅減少了出口,今年受市場影響國內供應寬松,中石化恢復了出口,因此,今年的出口量高于去年。”
成本構成需公開
“這更多的還是中石化的自我說法,并沒有完全解釋清其中的相關情況,甚至有點自相矛盾的意味。比如,燃料加工跟中石化并沒有關系,這也不會影響相關價格。”對于中石化方面的說法,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崔新生如是認為。
崔新生表示,最關鍵的是,在中石化的解釋中,并沒有將相關的成本構成公之于眾,“由此,這種說法并不能得到更為廣泛的認同”。
“要解決類似的問題,油價成本構成的公開是必須的。”崔新生認為,“另外,要指出的是,中石化應該以國內需求為重要前提,而不能老是‘分身’去加工別人的原油。”
其實,今年以來,這已不是中石化第一次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了。7月份,中石化被網友曝出了“天價燈”事件,緊接著又是“中石化北京20億元買房”事件。盡管中石化每次都作出了回應,但卻難逃諸多消費者的口誅筆伐。
業內人士認為,中石化應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不能總是以虧損為由要求國家相關部門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格而不顧及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有數據顯示,目前華南煉廠93號汽油不含稅國內銷售的出廠價為5065元每噸,而不含稅的出口價格則只有4565元每噸,也就是說,目前國內部分地區的出廠價確實內外有別,高低不一。 (記者 傅光云 實習生 黃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