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需要一個促進大規模減排的國際合作機制。否則,減排的公平性、效果和效率都會大打折扣,也會大大增加全球減排成本。
●ICP可謂一個中間機制,在發展中國家承擔目前定義下的量化減排目標之前,和發達國家平等合作,參與全球碳交易,實行規模減排。
●IC P由一個減排東道國(發展中國家)和一個或多個伙伴國在合作的基礎上形成。首先由發展中國家即東道國提出自己國家的自愿減排方案,不僅包括減排目標,而且包括完成減排目標所需要的技術清單和資金投入需求。方案提出后,東道國邀請伙伴國參與共同實施。伙伴國對提出的方案進行評估,可提出修改建議,并在UNFC C C的原則下和東道國談判、協商,最終達成共同承諾,然后形成共同執行的協議。
中國經濟50人論壇10位成員,歷時2年完成一份關于節能減排的報告,提出在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事實的今天,節能減排需要全球的參與合作。能否有全球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一個相應的激勵機制。建議新增第三協作減排機制即“國家間協作減排計劃”(IC P),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開展。
這10位經濟學家分別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平、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中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宏觀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研究所所長蔡昉、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以及北京大學原中國經濟中心主任、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
全球氣候正在變暖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逐步變成全球科學界、政界、商界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于2007年11月發布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 C )第四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指出,氣候變暖已經是一個可以證明的事實。而且人類活動,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對化石能源的大量需求造成的碳排放,很可能是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如果人們不采取任何行動,按照原來的模式發展,繼續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將會造成氣候進一步變暖,將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巨大損失。
繼續當前趨勢而不采取任何行動的話,英國經濟學家斯特恩在2006年發表《從經濟學角度看氣候變化》專門報告(又稱《斯特恩報告》),預計未來50年內全球平均氣溫將可能增長2-3℃。氣候變化將對全人類的基本生存要素造成重要影響,包括健康、水、食物、土地利用和環境。融化的冰川將增加雨季的洪水風險以及降低干季的淡水供應,這將至少影響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特別是印度、中國部分地區以及南美安第斯山脈。海平面的上升將導致數以億計的居民遭受嚴重的洪水災害,特別是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地區島國和大批的海岸城市如紐約、倫敦、東京、上海、香港及孟買等。海洋酸性將對海洋魚類造成不利影響。較低的溫度增幅尚有望增加農作物產量,但如果超過2-3℃將不可避免地造成減產,非洲地區影響最甚,將有數以萬計的居民食物短缺。氣候變暖還將造成世界范圍的居民死于營養不良和熱效應,如熱帶細菌及登革熱均有可能在全球傳播。此外,到本世紀中葉海平面上升、洪水災害及干旱等問題將導致約2億居民永久遷移出居住地。生態系統將變得更加脆弱,研究表明在2℃的漲幅下,15-40%的物種將會滅絕。
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各種極端災害的可能出現將 給 世 界 各 國 帶 來 巨 額 的經濟損失。《斯特恩報告》是其中最新的研究。斯特恩采用了綜合評估模型計算了人類的期望效用,預測表明如果任由氣候變化而不采取任何行動將可能造成人均福利較目前水平降低20%,代價巨大。
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全人類的必然選擇。但是,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世界各國共同、一致的行動。溫室氣體排放、氣候變暖這一全球公共物品的特性決定了僅憑個別國家的努力是徒勞的。個別國家的減排計劃和發展低碳經濟的行動有可能產生“碳泄漏”現象,導致限制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無法實現,削弱了低碳經濟政策的作用和低碳技術的價值。而該結果又為其設置國際間低碳技術轉讓和合作壁壘提供了借口。當前的先進低碳技術僅僅為一些發達國家所有,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市場和轉讓機制,眾多發展中國家根本無法支付或得到這些技術,更談不上發展低碳經濟,進而使得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成為空談。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全球公平、有效的減排體系和低碳技術市場,加大低碳技術研發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同時促進國家間合作,消除技術轉讓壁壘,加速技術轉移和普及,共同走向低碳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