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促進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方案》的通知。通知全文如下: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方案》的通知
工信部原[2009]664號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省工業主管部門,中國石化集團、中國化工集團、武鋼集團、中鋁集團、中國五礦集團、中國黃金集團、中國建材集團、中國中材集團: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2009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要點的通知》(發改地區[2009]819號)的相關要求,我部組織擬訂了《促進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方案》,現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一日
抄送: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國家開發銀行。
促進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方案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原材料工業在中部六省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為貫徹落實鋼鐵、石化、有色金屬等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鞏固和提升原材料工業基地地位,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特提出本方案。方案實施期為2010-2011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中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經過多年發展,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業已成為中部地區的支柱產業。2008年,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增加值超過8000億元,占中部地區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30%,形成了一批實力比較雄厚、布局比較合理、優勢比較突出的原材料工業基地。
——優勢明顯的有色金屬工業基地。中部地區鋁礬土、銅、銻、鎂、鎢、稀土等礦產資源豐富,已形成與資源優勢相匹配的產業基地。2008年中部地區十種有色金屬產量1053.5萬噸,占全國的41.8%。稀有金屬和銅、鋁、鉛、鋅、鎂等冶煉和加工工業在全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獨具特色的鋼鐵工業基地。鋼鐵是中部地區各省的支柱產業,總體規模較大。2008年粗鋼產量10835萬噸,占全國的21.7%。鋼鐵產品門類比較齊全,滿足全國需求,部分產品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硅鋼、不銹鋼、球墨鑄管、高速車輪輪轂等產品優勢突出。
——基礎較好的化學工業基地。中部地區煤、鹽、磷等礦產資源儲量較大,化學工業體系比較完整,化肥、農藥及煤化工優勢明顯,石油化工、鹽化工、氟化工、磷化工等行業具備一定的產業規模和技術基礎。2008年化肥、農藥、甲醇、硫酸、焦化等產品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4.9%、29.3%、26.8%、28.9%和39.7%。
——快速發展的建材工業基地。中部地區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建材工業發展迅速,已形成水泥、玻璃及深加工、建筑陶瓷、耐火材料、新型建材等門類較為齊全、技術裝備比較先進的建材工業體系。2008年中部地區水泥產量占全國25.5%,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超過7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個百分點,玻璃深加工技術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但是,由于多年粗放式發展,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也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集中度較低,企業規模偏小,產業布局不合理,如江西稀土冶煉企業平均規模不足2000噸,河南規模以上氮肥企業平均產量不足10萬噸,湖北磷肥企業平均產量不足4萬噸;落后產能比重較大,湖南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僅37%,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河南48條軋鋼生產線中僅有4條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創新能力亟需增強,企業研發投入少,多數企業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產業鏈條短,產品結構比較單一,高附加值產品少,多數產品位于價值鏈低端;節能減排壓力大,山西每年仍有40億立方米焦爐煤氣直接燃燒排放;資源保障程度越來越低,中部地區油氣資源貧乏,鐵礦石自給率不足20%,安徽銅精礦90%以上依賴進口,河南鋁土礦保有儲量僅能維持企業6-7年正常生產需要。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這些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暴露,給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必須充分認識加快原材料工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緊緊抓住當前有利的市場環境,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推動產業升級,為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贏得發展的先機和空間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一)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和保增長、調結構的總體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堅決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加快轉變原材料工業發展方式,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技術改造、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節能減排降耗為重點,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升級步伐,不斷提高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二) 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加強組織協調、注重政策引導、改善市場環境,發揮政府部門在抑制產能擴張、整合社會資源、推動跨區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堅持兼并重組與體制創新相結合。扶優扶強,支持企業通過聯合重組整合產業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深化改革,加快構建有利于企業兼并重組的體制和機制。
堅持技術改造與淘汰落后相結合。充分發揮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功能,積極采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大力開發新材料,培育新的增長點。
堅持發揮本地優勢與區域產業互補相結合。根據各地區資源環境、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加快整合上下游產業,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提高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整體競爭力。
(三) 調整目標
1.兼并重組取得重大進展。有色金屬企業兼并重組取得新突破,重點培育1-2家具有國際競爭力、5-8家在國內領先的大型企業集團;鋼鐵冶煉企業數量得到較大幅度壓縮,培育1家具有國際競爭力、2-3家在國內有較強競爭力的鋼鐵企業集團;建材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取得新進展,培育1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建材企業集團,初步形成8家以上年產能超千萬噸的區域性水泥企業集團;化工行業兼并重組取得積極成效,年銷售收入超百億企業達到10家以上。
2.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金屬和非金屬深加工產品、精細化工產品比重進一步提高,為新能源、電子信息、裝備、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新材料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玻璃深加工率達到45%,中高檔建筑陶瓷占陶瓷比例達到40%,高端石化產品自給率明顯提高,高濃度化肥比重提高到80%。
3.落后產能按期淘汰。全面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0噸及以下的轉爐和電爐,逐步淘汰160KA及以下鋁電解槽,限期淘汰年產5萬噸以下鉛鋅冶煉廠、年產1萬噸以下金屬鎂等“小有色”企業,爭取全面淘汰中部地區落后水泥和玻璃產能,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8萬噸以下合成氨裝置。
4.技術進步明顯加快。力爭在關鍵工藝技術、節能減排技術,以及高端產品研發、生產和應用技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60%以上產品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采用富氧底吹等先進技術的鉛冶煉能力達70%,無鉻高檔堿性耐火材料實現產業化,新型自主創新煤氣化技術取得成功并推廣應用。
5.產業布局更加合理。符合主體功能區定位、與資源稟賦、市場規模、環境承載能力等相協調的原材料工業布局進一步優化,沿江、沿主要交通干線和能源、資源產地的原材料工業基地進一步壯大,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特色、比較優勢明顯、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
6.節能減排取得積極成效。原材料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明顯下降,能源消耗達到國家限額標準,基本實現余熱余能100%回收利用,硫利用率達到97%以上,廢渣100%無害化處置,污染物排放濃度和排放總量雙達標,重金屬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清潔生產水平顯著提升。
三、主要任務
鞏固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現有優勢,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技術工藝裝備結構和區域產業布局,形成若干由大型企業集團主導、產業鏈完整、技術水平高、配套設施完善、具有循環經濟功能的產業基地,構筑符合國家區域戰略定位、滿足市場需求、優勢互補的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新格局。
(一)扶優扶強,加快推進企業兼并重組
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市場倒逼機制,引導企業聯合重組或建立戰略聯盟,鼓勵生產要素向武鋼等大型企業集團集中,支持武鋼集團積極開展區域內和跨區域的聯合重組,努力打造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鋼鐵企業,推動馬鋼、太鋼、華菱等與省內外企業聯合重組,形成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集團,推動安鋼、新鋼等與特大型鋼鐵企業集團跨區域重組,努力減少區內鋼鐵企業數量。
加快區域內外有色金屬礦產、冶煉、加工資源的整合,充分發揮中鋁、五礦、江銅、銅陵有色、湖南有色、豫光金鉛、大冶有色等大型企業集團在整合中部地區有色金屬產業中的主導作用,提高資源控制力,提高產業集中度。鼓勵“煤、電、鋁”企業聯姻重組,實現一體化發展。大力推動鎂、鎢、錫、銻、鉬、稀土、黃金等產業集約化發展,支持重點骨干企業橫向并購,實現資源高效利用。
按照煤化一體化原則,依托山西晉煤、陽煤、太化、河南煤化、中平能化、淮化等骨干企業,加速整合省內外煤化工上下游產業,打造大型煤化工企業集團。依托宜化、興發、洋豐、銅化、中鹽、沙隆達等大型企業,推進磷、鹽、農藥等特色化工企業的兼并重組。積極發揮中石化、中國化工、中海油、中石油等戰略投資者在中部地區化工產業重組中的引領作用。
進一步發揮海螺、中國建材、中材、華新、天瑞、三峽新材、長利玻璃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推動水泥、玻璃、耐火材料、新型建材等行業的兼并聯合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