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魏珍妮報道
3月14日,備受矚目的全國“兩會”勝利閉幕。“GDP含金量”隨著眾多委員和代表的熱議成為時下流行語。
在全國“兩會”之前召開的2010年地方“兩會”上,各省(區、直轄市)2009年的“成績單”顯示,大多數省份2009的GDP增速超出預期,萬億GDP成員增至14家。廣東、江蘇、山東位列2009年GDP前三名。
這本是令人歡心鼓舞的消息,但另一份按“GDP含金量”作為排列標準的榜單,又令人對經濟發展方式有了更為清醒和冷靜的反思。
“GDP含金量”這種考慮了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資源的消耗等因素進行的新排名,使各省市的GDP進行了“大洗牌”:上海、北京、海南的“GDP含金量”排到了前三名,而按GDP總量排名前三位的廣東、江蘇、山東則被剔除在外。
“投資和出口在GDP占比中太高,尤其是去年投資對GDP的拉動接近2/3。”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GDP是由投資、消費、凈出口三部分組成。過去,在GDP的構成中有很多不合理之處,消費所占比重一直偏低。”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0.1%。不僅增速較上年加快4.6個百分點,占當年GDP的比重也上升至67%,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與投資增長迅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最終消費率已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居民消費率從2000年的46.4%下降到目前的35%左右。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袁鋼明則認為,“跟GDP含金量直接相關的指標就是居民收入。”
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勞動者報酬占GDP比例從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比GDP從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
實際上,根據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這一趨勢并未有所改觀。2008年我國人均收入為9800余元,而人均GDP為23800余元,人均收入與人均GDP之比為41.2%。
然而,對比美國,該國經濟在1995年至2008年GDP平均增長2.9%,居民收入平均增長5.4%。因此,雖然美國經濟增長遠低于我國GDP的增長,但是人均收入的增長卻是GDP增長的兩倍左右。
“我們對GDP的重視,過去只是聚焦在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而缺乏對民生‘含量’的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調研員韓孟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一個經濟的GDP增長率達到20%,但是居民收入的增長只有8%的話,無論如何也不應該是值得慶賀的事。
“GDP反映更多的是生產和供給,而且,GDP也有負效應。現在GDP統計中將好的、壞的產出一視同仁地算在經濟指標之中,這是不合理的。”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天法博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舉例來說,教育、服務青少年、老年人的勞務所得,與制造武器、香煙等具有同樣的價值。尤其是把有損國民福利的“非法生產”隱性地內含在社會財富之中。
郭田勇建議,提高含金量也就意味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投資是典型的外延式的經濟增長方式,要提高消費對GDP的貢獻。培育新的消費點,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環境保護,依靠新興產業,新興的供給,使得環境不受損害,依靠這種方式獲得的GDP增長,成色才比較純。
孫天法也表示,應該剔除生產過程中大量的資源消耗和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將各種正面和負面的產出混淆、重復計算等狀況,強調民生所占含量的分量。
同時,郭田勇也提醒,雖然發展經濟的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但也要在經濟增長和福利水平之際尋求一個平衡。像西歐國家過度強調福利,可能難以激發人民勞動創造新的財富,進而提高人民的福祉。所以,也不能完全用福利代替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