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劉煜輝:歐美經濟不會陷入二次衰退
過去幾周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市場對歐洲銀行融資能力的擔憂,并對美國債務上限和標普調降其主權評級,以及經濟復蘇前景的看法趨于負面,最終引發避險情緒集中爆發。
歐洲銀行業目前確實面臨很大麻煩。一是歐洲銀行危機后的杠桿率普遍高于美國,沒有像美國那樣由聯儲大量購買和轉移;二是公共債務與銀行之間形成負反饋循環,西歐的銀行體系累積了南歐國家4萬億美元的債權。每次評級下調引發金融市場動蕩,銀行資本金面臨收縮,銀行融資與政府債務相互競爭致使利率上升,又進一步打擊脆弱的銀行資本,需要更多資本金補充,銀行的流動性壓力持續升級。
更深層面上,金融市場波動與經濟負反饋循環也被打通。銀行的流動性壓力導致信貸收縮,信貸收縮又導致投資和消費放緩,投資和消費放緩又會反過來進一步打擊市場信心,中長期經濟增長前景更加黯淡。出于對歐元體系的擔憂,對沖基金累積的歐元空頭頭寸上升。
應該說,經濟發展參差不齊的23國之所以能構成歐元體系,自然有這個機制存在的道理。弱國因此獲得更便宜的資金,因為利率趨同一開始便是這些國家加入歐元區的初衷。它們的這一愿望在過去十年的時間里已經實現。比如意大利,利率趨同使得其中期債務利息負擔減少了相當于GDP6%的數量。不過這一好處最后被濫用,形成了今天的債務鏈,西歐的銀行將4萬億美元借給了“南歐五國”。
對強國來說,歐元體系給予它們更便宜的匯率。比如德國大大緩解了上世紀60-80年代匯率升值之苦。萊茵國家一旦獲得這個優勢,它的精密工業體系的競爭力將變得無比強大。過去的十年中,德國積累了1.64萬億歐元的貿易盈余,而中國為1.35萬億美元。
當然,這盤根錯節的債務鏈最終會把大家圈在一起,“南歐五國”欠法國9000億美元,欠德國7000億美元,欠英國4000億美元。清除掉其中任何一個成員,都意味著這些債權風雨飄搖,歐洲銀行信用的整體收縮有可能將主體國家拖入深度衰退。
但筆者認為,除非極端情況發生,歐元崩潰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沒有人會選擇主動放棄,并且德國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會挽救歐元。德國最近對歐洲債券說不,只是國家間的博弈,是警告那些處于危機邊緣的國家必須度過債務紀律階段,除告別寬松預算約束之外別無他法。
再回到美國。盡管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美國經濟也沒有因過去幾周的事件而進一步糟糕到哪里去。
美國企業現金流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比如蘋果公司(Apple)沒有負債卻擁有762億美元現金和高流動性資產。假若危機后,用蘋果公司替換掉思科成為道瓊斯指數成份股,道指在今年7月份會創出歷史新高。
蘋果公司靠新潮電腦和手機產品異軍突起,更彰顯美國企業并未失去內在活力,提示人們不應低估美國經濟微觀層面的自我調整能力,不應忽視美國的制度優勢、創新精神、法治保障等因素所蘊含的巨大發展潛力。
美國金融部門目前的現金和儲備都處于歷史峰值,從2008年7月的3165.5億美元和435.8億美元,到2009年底經濟開始復蘇時急速飆升到1.17萬億美元和1.14萬億美元,到今年6月更是進一步上升到2萬億美元和1.67萬億美元的歷史高位。
除了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提供保險的銀行存款之外,機構所持現金的數額(不受政府保護)目前相當于FDIC所保護資金規模的三分之二,而此比例在1990年時僅為5%。這意味著有數萬億美元處于銀行體系之外,所以美債收益率被壓得這么低。
綜上所述,歐美經濟再發生2008年流動性極端事件的可能性非常小。無論西方國家政府或個人未來皆面對減債壓力,杠桿率要下降到長期均衡線下,才能令企業敢招聘新人手增加資本性支出,銀行的信貸轉向更為積極(事實上,美國M3已經結束了危機以來下降的趨勢轉為緩慢上升)。所以預期歐美經濟會保持低增長,應該不會陷入二次探底或衰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