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一、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是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最快的時期,技術裝備、品種質量、節能減排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績,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為進一步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實現由大到強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
1.生產持續增長。 據初步統計,2010年10種有色金屬產量3121萬噸,表觀消費量約3430萬噸,“十一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13.7%和15.5%。其中, 精煉銅、電解鋁、鉛、鋅、鎳、鎂等主要金屬產量分別為458萬噸、1577萬噸、426萬噸、516萬噸、17萬噸和65萬噸,年均分別增長12%、15.1 %、12.2%、13.7%、12.5%和7.7%,分別占全球總產量的24%、40%、45%、40%、25%和83%。
2010年有色金屬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收入3.3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193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
29.8%和28.1%。
專欄1:十種有色金屬生產及消費量
品 種 |
生產量(萬噸) |
表觀消費量(萬噸) |
|||||||
2005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長率(%) |
2005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長率(%) |
||||
十五 |
十一五 |
十五 |
十一五 |
||||||
十種有色金屬 |
1639 |
3121 |
15.9 |
13.7 |
1670 |
3430 |
16.2 |
15.5 |
|
其中 |
精煉銅 |
260 |
458 |
13.7 |
12.0 |
374 |
753 |
14.0 |
15.0 |
電解鋁 |
780 |
1577 |
21.1 |
15.1 |
712 |
1592 |
14.0 |
17.5 |
|
鉛 |
239 |
426 |
16.6 |
12.2 |
198 |
424 |
25.0 |
16.5 |
|
鋅 |
278 |
516 |
7.1 |
13.7 |
325 |
560 |
16.9 |
11.5 |
續表
品 種 |
生產量(萬噸) |
表觀消費量(萬噸) |
|
|||||||||||||||
2005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長率(%) |
2005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長率(%) |
|
||||||||||||
十五 |
十一五 |
十五 |
十一五 |
|
||||||||||||||
|
鎳 |
9.5 |
17.1 |
13.2 |
12.5 |
19.7 |
52 |
27.9 |
21.4 |
|||||||||
錫 |
12.2 |
16.4 |
1.9 |
6.1 |
10.2 |
12.4 |
15.3 |
4.0 |
||||||||||
銻 |
13.8 |
18.7 |
4.1 |
6.3 |
7.45 |
7.1 |
14.4 |
-0.1 |
||||||||||
汞 |
0.11 |
0.16 |
40.0 |
7.8 |
0.11 |
0.16 |
2.4 |
7.8 |
||||||||||
鎂 |
45.1 |
65.4 |
17.4 |
7.7 |
10.7 |
23 |
33.2 |
16.5 |
||||||||||
鈦 |
0.92 |
7.4 |
37.1 |
51.7 |
1.1 |
7.1 |
26.5 |
45.2 |
||||||||||
2.工藝技術及裝備水平提高。 “十一五”時期國內自主開發的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底吹煉銅、海綿鈦大型還蒸爐等技術實現了產業化,新型陰極結構鋁電解等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目前技術裝備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銅、鎳冶煉產能占95%,大型預焙槽電解鋁產能占90%以上,先進鉛熔煉及鋅冶煉產能分別占50%和80%。多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銅、鋁加工生產線投入生產。
3.產品結構有所改善。 銅、鋁、鉛、鋅、鎳等10種產品的64個品牌已先后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注冊。通過引進技術及裝備并經過消化吸收與再創新,鋁板帶箔、大型工業鋁型材、精密銅管箔、鈦棒、鎂壓鑄件等產品實物質量接近或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基本滿足了電子信息、航空航天及國防科技工業等重點領域對高精尖產品的需要。
4.節能減排取得初步成效。 “十一五”期間累計淘汰了落后冶煉能力銅50萬噸、電解鋁84萬噸和鉛40萬噸。2010年綜合能耗氧化鋁508千克標煤/噸、銅347千克標煤/噸、鉛376千克標煤/噸、鎂5噸標煤/噸和精錫1.5噸標煤/噸,比2005年分別下降41.6%、43.7%、15.1%、38%和60%,鋁錠綜合交流電耗為14013千瓦時/噸,比2005年下降620千瓦時。二氧化硫回收率由2005年的90%提高到2010年的95%。
5.循環經濟實現較快發展。 2010年再生銅、再生鋁及再生鉛產量分別達到240萬噸、400萬噸和135萬噸,“十一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11.1%、15.6%和37%。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進入了產業化應用階段,赤泥回收鐵、鋁電解槽廢內襯回收、鎂渣回收等綜合利用技術開發取得初步成果。
6.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 中鋁公司重組云南銅業、焦作萬方、包頭鋁廠、蘭州鋁廠、連城鋁廠、撫順鋁廠等,成為全球第二大氧化鋁和第一大電解鋁生產企業;中冶集團重組葫蘆島有色集團,中信集團重組白銀有色金屬集團,中電投集團重組青銅峽鋁廠以及魯能晉北鋁業等,企業實力得到顯著增強。2010年,前10家企業的冶煉產量占全國的比例分別為銅76%、電解鋁67%、鉛45%、鋅50%、鎂55%。
7.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 有色金屬冶煉產能已開始逐步向資源能源豐富的地區轉移,2010年西部地區電解鋁產量占全國比重達到51%,鋅占56%,鎂占50%,分別比2005年提高5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和3個百分點。
1.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隨著生產要素的變化,部分產品產業布局亟待優化。電解鋁、鎂冶煉等產能嚴重過剩,2010年開工率分別只有70%、60%。航空航天用鋁厚板、集成電路用高純金屬仍主要依靠進口。企業數量多,實力弱。銅、鎳等資源對外依存度高。
2.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有色金屬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0.65%,低于國內平均水平。自主開發的新材料少,新合金開發方面基本是跟蹤仿制國外,關鍵有色金屬新材料開發滯后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
3.環境污染問題突出。長期的礦產資源開采、冶煉生產累積的重金屬污染問題近年來開始逐漸顯露,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尤其是近年來發生的重金屬環境污染事件以及血鉛污染事件,對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
4.節能減排任務繁重。2010年,有色金屬行業能耗占全國能源消耗的2.8%,但工業增加值只占全國的1.99%;國內電解鋁平均噸鋁直流電耗13084千瓦時,距國內先進水平12100~12500千瓦時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噸海綿鈦電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約0.7~1萬千瓦時。廢金屬回收再利用率低。此外,到2010年底,國內尚有部分落后冶煉產能沒有淘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