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雖然成本提高、訂單下降以及融資難等問題已經成為小微企業共同的難題,但由于區域環境等因素影響,在長三角、珠三角以及環渤海這三個中國最發達的經濟區內,小微企業面臨的生存挑戰與發展問題也各不相同。
根據機構調查,在長三角小微企業聚集較多的浙江省,受人工、原材料等成本壓力影響較為突出,超過八成的小微企業對成本上漲感到為難,不少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開始轉向中西部或北部地區,離原材料較近的地區建廠。
而在市場需求方面,環渤海地區的小微企業訂單形勢更加嚴峻,不僅外貿形勢逐漸萎縮,本地市場也受到了來自珠三角和長三角企業的爭奪。另外,環渤海地區沒有形成像其他兩地那樣的產業集群效應,同樣抑制了產品銷路。
面對資金壓力,小微企業普遍“差錢”,長三角地區主要依靠親朋好友等民間借貸方式融資,而環渤海地區拖欠賬款形成“三角債”的現象更為嚴重。專家認為,環渤海地區小微企業多為當地國有大中型企業做配套生產,因大中型企業結算時強勢,給小微企業回款較慢,使得小微企業不得不拖欠自己的上游企業緩解資金壓力。
雖說三地小微企業“家家各有難念的經”,但樂觀的是,小微企業繼續生存下去的信念并未被打消。不管是從機構調查,還是北京晨報記者的親身采訪,我們發現,盡管目前經營形勢并不盡如人意,但絕大多數干實業的小微公司依然保持著一股韌勁。正如一些永遠保持樂觀者所言,“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環渤海
服裝公司老板王勇把天津的工廠轉移到了赤峰,工資便宜了20%
“樹挪死人挪活”
“前年工資一天80元,去年工資一天100元,照這樣漲下去,大家都得賠錢。”王勇干服裝加工生意已經五六年了,還從未對未來如此悲觀過。王勇原本計劃在今年春節前換輛新車,最終還是放棄了。他告訴記者,“我必須做好‘過冬’準備,萬一工資再漲,我得有活下來的本錢。”
在王勇眼里,做加工生意,賺的就是體力錢,靠的是薄利多銷,快速周轉,而今沿海地區工人的工資水平一年比一年高,快有點撐不住了。“也就是兩年前,從安徽、河南來的外地人都不來了,本地年輕人也大多到大城市打工,留在農村的勞動力確實不多了,這逼得我不得不把工廠轉移到偏遠一點的地方。”王勇邊說邊搖頭。
王勇告訴記者,他在2011年上半年縮減了家鄉本地的小工廠的人手,同時又在內蒙古赤峰市開了一家新廠,“當地的工資水平差不多比天津低20%多”。因為在天津、赤峰有兩個廠子,而平時接單子又主要在北京,王勇不得不經常在這三個地方之間來回奔波,“真的很累,很多時候都想放棄,但想著一家老小和那么多的工人,又舍不得放棄。”
“樹挪死,人挪活”,王勇說,這是做生意的前輩告訴他的人生哲學,“做生意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要學會變通”。由于市場競爭過于激烈,目前很多資金門檻并不高的產業,利潤已經被壓到了最低限,即使是并不太關心國際大事的小微企業主,也明白一個道理,“中國工資水平高了,很多外貿單子就都到越南、老撾去做了。”
“2012年的生意不好做,但還是要堅持下去,買賣一旦中斷,就再也拾不起來了”。雖然對今年的形勢不看好,但王勇卻認為,只要堅持下去,終會等到機會重新回來的時候。在堅定信念的同時,王勇也告訴記者,“我們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讓他們有錢賺,我們也希望國家能夠給我們這些小企業一些財稅照顧,至少能讓我們有錢賺,這樣我們才能更新設備,擴大銷路,進而實現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