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國外貿企業所面對的“艱難時世”并不是新聞,但理清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困擾著他們,無論在當下還是未來都是大有裨益的。全球經濟的復蘇依然“氣若游絲”,未來的外貿企業將會面對的不確定因素的確太多:嚴冬將至,無法應對環境的變化就將被寒冷吞噬。
中國出口再現走低前兆
今年3月,外貿實現了“由逆轉順”。然而情況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作為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上海關區3月份貨物出口出現了近13個月以來的首次同比下降,而一季度對歐盟出口更是同比下降了7.3%。
海關統計驗證了上海跨國采購中心近日在此間發布的相關報告的觀點:受歐債危機影響,歐美經濟狀況繼續乏力,導致跨國公司在華采購商品的價格持續下降,在華采購的穩定客戶也在逐漸減少。同時,由于中國人力資源成本持續上升,削弱了部分商品低成本競爭優勢,導致相關生產企業經營日趨艱難。
這一有關跨國公司在華采購信心指數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跨國采購綜合信心指數僅為54.44,不僅低于上季度的57.92,更是大大低于2011年第一和第二季度超過74的水平,這表明跨國公司近期在華采購狀況不理想,這一前兆預示著中國相關出口有可能進一步走低。
上述信息指數來自上海跨國采購中心對200家跨國公司的調查分析。
據介紹,今年一季度,在中國工業品領域,跨國采購指數為52.89,低于上季度的55.44;在消費品領域,跨國采購指數為60.5,同樣低于上季度的69.10。
從趨勢圖可以看出,去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跨國公司在華采購綜合信心指數還保持在超過74的較高水平上;去年第三季度,綜合信心指數降至67.43,第四季度進一步降至57.92。
按照相關設計原理,如果跨國公司采購信息指數高于50,表明其在華跨國采購擴張,出口趨向景氣;如果低于50,則表示其在華跨國采購收縮,出口趨向蕭條。今年第一季度54.44的信心指數,已接近50,預示著相關出口走勢正在明顯轉向。
據海關統計,作為外貿第一主力,今年一季度,外商投資企業通過上海關區進出口1123.5億美元,同比僅微增0.6%,占同期關區進出口總值的60.5%,比重較去年同期回落了1.8個百分點。
據上海跨國采購中心介紹,在今年一季度有關信心指數的調查中,相關跨國公司就在華采購主要反映出了三個問題:一是海外訂貨量不足,導致中國的出貨量進一步下滑;二是歐美經濟回暖乏力,相關采購價格持續下降;三是中國企業生產成本進一步上漲,在華從事采購的穩定外商客戶有減少趨勢。
從2010年第三季度起,上海跨國采購中心開始調查、編制跨國公司在華采購信心指數,專門用于預測近期跨國公司在華采購趨勢以及中國出口的景氣程度。這一指數涵蓋了跨國采購商的采購、生產、庫存、物流等要素,每季度發布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