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其人琪言
□耀 琪
報載,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前天上午視察廣州國際服裝節,特別提到服裝這種傳統產業如何通過高科技轉型升級的問題,指出重點在于如何利用互聯網進行營銷和電子商務。實際上,許多傳統老牌服裝市場也已經開始了試行網購網銷,盡管營業額還非常小,但確有其廣闊空間。
傳統行業觸網,許多人看到的只是一個平臺轉移問題,初衷是規避昂貴的店鋪租金、人力成本和稅費。但實際上,這更是一種自身全面蛻變、甚至自我否定的過程。許多傳統業態至今做電商還未成功,這既是其經營結構注定的,也是需求方決定的。比如,成熟買家如果認為線下看樣板更實在,只認可面對面接觸交流,習慣通過人脈去尋找商機,那么網上超市就只能吸引一些初哥新手。尤其是做批發生意的,許多人也會認為一個靠得住的長期買家,遠比成千上萬的分散潛在買家要靠譜。
因此,傳統行業的運作軌跡給這個行業打下了不容易轉型、缺乏開放性的印痕。這不是靠大膽銳氣就可以改變的。畢竟批發零售營商環境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爾虞我詐還有版權問題,商家必須有很多自我保護的潛規則。在透明公開一覽無遺的網絡上,一個商家既可能被更多的客戶看到,也可能被很多的競爭者惡搞。馬云的阿里巴巴和淘寶費了10年的功夫才建構起中國最大的B2B、B2C平臺,但潛水在線下的中國商家仍然為數眾多,且線下的規模并未明顯萎縮,這些都能看出做網店還是做實體店,都有著其不同的成本利益風險考量。
電商的經營模式面對的消費者有其特性,比如有重視互動、個性化、零散化的特點,且客戶是因為低價而來并非由于品位一致而來的,其需求特征和人群特點就不容易鎖定。電商平臺要培育自己的忠誠客戶,前提是自身必須具備相當的品牌吸附力。眼下傳統服裝只見星星不見月亮、品牌力普遍較弱、山寨模仿非常容易的情形下,要突破電商天然弱勢,讓人們直接認品牌交易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傳統行業觸網,增加在微博、微信上的營銷機會的確很有必要,但這個前提還是要靠一個實體企業的產品與品牌實力。同時,即使這個企業不會在街上建一家店,但至少它必須存在于許多尋常的與公眾接觸的活動中。在制造、倉儲、物流和售后上有足夠的實力保障,做一個有商譽的企業,將買家對網絡的疑慮壓縮到最低程度。當前,許多人千方百計都要通過互聯網或直接到境外購物,買的往往也不過是尋常用品,足可見消費公眾對國內許多行業依然疑慮重重。這種觀念不是單靠企業華麗上網就能扭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