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3日閉幕。會議傳遞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深化對GDP認識著力糾正不正確的政績導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產業結構調整雙管齊下、積極防控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全面深化改革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6個新信號。這6個新信號啟示啥?筆者認為:
深化改革必須穩政策穩增速。面對仍然存在的經濟下行壓力和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我們只有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才能有利于促進企業發展,有利于加大對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的投資支出,也有利于改善民生。因此,無論是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還是其他各項政策,都要同全面深化改革緊密結合,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辦法來改善宏觀調控,寓改革于調控之中,堅持穩扎穩打、穩中求進,把拉動增長的消費、投資、外需這“三駕馬車”掌控好,才能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社會大局穩定”的目標,也才能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
政績考核不能唯GDP論英雄。近年來,一些地方過度重視GDP數據,有的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甚至在GDP數據上造假,這樣的GDP毫無意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不能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這是貫徹三中全會《決定》關于“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的具體行動。這表明,今后認定發展政績,不僅包括GDP增長數,還包括結構調整的推進、民生的改善、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等豐富內涵。可以預見,明年各地在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等領域,會有更大的工作力度和更令人滿意的進展。
糧食安全必須守住耕地“紅線”。古語說:倉廩實、天下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是立足我國“城鎮化率快速提高、糧食消費持續增長、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使得保障糧食安全的難度越來越大”的現實提出的應急措施。而要落實這一戰略思想,必須守住耕地這道“紅線”,在政府用力保護耕地的同時,也要發動農民積極保護耕地,引導農民毫不放松地發展糧食生產。并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推廣進步,使土地資源真正變成天下糧倉。
產業結構調整必須雙管齊下。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導致經濟增長方式難以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造成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經濟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我國經濟發展至今,總量和速度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內部結構的調整才是要害。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抓好化解產能過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這確實是治本之舉。我們只有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堅持通過市場競爭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打破阻礙技術成果轉化的瓶頸,就一定會使經濟快速穩步增長。
防控債務風險刻不容緩。我國經濟要實現穩中有進,必須消除運行中的風險和隱患。目前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增長過快,這是最大的風險和隱患。因此,要防止其演化成全局性問題,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把短期應對措施和長期制度建設結合起來,做好化解債務風險的各項工作。必須加強源頭規范,把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嚴格政府舉債程序。特別是要著力建設陽光融資的制度,用陽光債務置換和替代隱形負債。這樣,才能把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控制在合理、安全的水平線內。
讓百姓得實惠是深化改革最終目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的宏偉藍圖如何加緊落實,人民群眾在期盼,世界在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繼續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統籌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切實做好改善民生各項工作。這些話確實說到了人民群眾的心坎上,真正體現了深化改革的最終目的。我們堅信,只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積小勝為大勝,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就一定會凝聚起全社會的力量,鞏固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勢頭,有條不紊地推進全面改革,開創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