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殘疾預防關系人民群眾健康和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關系人口素質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我國殘疾人口增長快、規模大,受工業化、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加快等因素影響,當前我國仍處于殘疾高發期,依然面臨著較大的殘疾發生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發布的《世界殘疾報告》指出,全球15%、即約10億人口患有殘疾。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約,我國實行的殘疾標準要嚴格得多,但是由于人口基數大,我國仍是世界上殘疾人口最多的國家。根據第一次、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從1987年到2006年,我國殘疾人口總數由5164萬增加到8296萬,占總人口的比例由4.9%上升到6.34%。到2013年底,殘疾人口總數達到8500萬。據北京大學人口所相關研究測算,到2050年,我國殘疾人口將達到1.6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1%。
從致殘原因看,我國殘疾人口中10%左右為先天性殘疾,75%左右為獲得性殘疾,還有15%致殘原因不明。在先天性殘疾中,30%左右為遺傳因素致殘,70%左右為發育缺陷致殘。在獲得性殘疾中,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導致的殘疾占70%以上;其次為創傷及傷害致殘,約占16%,傳染病致殘約占12%。慢性病、意外傷害、出生缺陷和發育殘疾構成我國殘疾發生的主要原因,其中慢性病致殘約占55%。目前,我國每年約有100萬嚴重出生缺陷兒出生,約有100萬人因意外傷害致殘。每年新發的慢性病致殘人數尚不能準確估算。
從殘疾發生年齡來看,人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面臨不同的殘疾風險,各年齡段人口致殘原因差異很大。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0—6歲兒童主要致殘原因為出生缺陷等先天因素;6—14歲學齡兒童主要致殘原因為傳染性疾病和意外傷害;15—59歲就業年齡段人群主要致殘原因是以工傷、交通事故等為主的意外傷害;隨著年齡增長,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致殘的比例迅速增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多因慢性病和老年性機能衰退致殘。
殘疾人口規模大、增長速度快,嚴重影響了我國人口健康水平,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對公共衛生、醫療保健和社會保障體系構成嚴峻的挑戰。舉例來說,小兒唐氏綜合癥(先天愚型)是由染色體異常而導致的疾病,存活者有明顯的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長發育障礙和多發畸形。唐氏綜合癥雖然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但是通過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是可以得到有效預防的。根據原衛生部發布的《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年)》,我國每年新增唐氏綜合癥約2.3—2.5萬例。據測算,其生命周期的總經濟負擔就超過100億元。加強殘疾預防已刻不容緩。
中國傳統醫學歷來重視“治未病”,西方醫學也將預防作為醫療衛生體系的基礎。國際社會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關注和推行殘疾預防。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表明,利用現有技術至少可以使50%的殘疾得以控制或者延遲其發生。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殘疾預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先后制定了母嬰保健法、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規,實施了減少出生缺陷、計劃免疫、防盲治盲等有關殘疾預防的國家規劃,脊髓灰質炎等傳染性疾病致殘得到控制、消滅或者接近消滅,碘缺乏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導致的殘疾大幅度下降,通過優生優育、出生缺陷干預等措施有效減少了先天殘疾的發生。據初步估算,1987—2006年殘疾發生至少減少了1500萬。
目前,殘疾預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個方面:一是立法滯后、資源投入和利用不足;二是預防工作比較零散,缺少系統的國家層面的總體規劃和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三是城鄉區域預防工作差距比較大,社會殘疾預防意識還比較薄弱。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殘疾預防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中發[2008]7號)要求“建立健全殘疾預防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明確提出“注重預防、治療、康復三者的結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中國殘聯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做的祝詞中強調,要“大力實施殘疾預防”。要認真貫徹落實這些要求,進一步明確“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系統開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殘疾預防,建立健全以一級預防為重點的三級預防工作體系,并針對危害面廣、可預防的主要致殘因素抓緊實施一批殘疾預防重點工程,有效控制殘疾的發生和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立法、規劃和完善工作機制
加快《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制定進程,為系統開展殘疾預防提供法制保障。制定實施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和國家殘疾標準,加強對殘疾預防工作的頂層設計,明確任務目標和政策措施,建立綜合性、社會化預防和控制網絡,形成信息準確、方法科學、管理完善、資源共享、監控有效的殘疾預防機制。
殘疾預防工作涉及衛生計生、安監、公安、交通、環保、民政、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政府部門和殘聯等人民團體。應建立殘疾預防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各部門職責,形成各司其職、分工協作、齊抓共管、高效運作的工作機制,加強對殘疾預防工作的統籌協調和綜合推進。各有關部門要細化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履行好相應的職責。
二、建立健全殘疾預防工作體系
公共衛生服務機構應明確將殘疾預防作為工作重點,積極開展居民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加強對致殘疾病的防控。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應更加重視對致殘因素的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防止或減緩殘疾的發生。交通、安監部門、環境保護等部門要切實加強預防工作力量,落實預防措施,消除事故隱患。建立殘疾預防綜合信息網絡平臺和數據庫,開展致殘因素監控和動態研究。加強預防醫學研究,加快專業人才培養。要進一步完善康復服務體系,實現分層級醫療、分階段康復,幫助殘疾人得到適宜的康復服務,以恢復和補償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三、針對主要致殘因素實施預防工程
主要包括:加強慢性病防治和康復,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大幅度減少慢性病致殘。加強出生缺陷干預和兒童發育殘疾干預,積極開展孕前保健、孕產期保健、產前診斷、新生兒疾病篩查和兒童保健,建立殘疾兒童早期干預制度。大力開展安全生產、工傷預防、交通安全和防災減災工作,提高應急處理和醫療急救能力,減少事故和意外傷害致殘。繼續加強計劃免疫,控制傳染病、職業病、地方病致殘等。重視精神殘疾預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
四、加強對重點人群、重點地區的優先干預
不同年齡和不同職業人群的殘疾發生水平和致殘原因不盡相同。應加強對重點人群的優先干預,開展全生命周期的殘疾預防。對育齡人群加強優生優育咨詢、孕前保健、產前診斷和圍產期保健;對嬰幼兒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和早期干預,對學齡前兒童開展發育殘疾篩查和干預;對高危職業人群加強安全生產教育,提高個人防范意識,減少意外傷害和職業傷害帶來的損傷;中老年人應重點預防慢性病致殘。
從地域分布上,我國東部殘疾發生率最低,中部居中,西部最高;農村殘疾發生率遠高于城鎮。應特別重視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殘疾預防工作,在政策、資金和技術上予以支持和傾斜。
五、增強全社會的殘疾預防意識
持之以恒地開展殘疾預防科普宣傳,組織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愛耳日、愛眼日、預防出生缺陷日、精神衛生日、交通安全日、安全生產月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著力做好新婚夫婦、孕產期婦女、交通和礦山行業職工、有害環境地區居民、中小學生和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宣傳教育工作,切實增強全社會的殘疾預防意識,使殘疾預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共同行動。(喬尚奎 郭春寧)(來源:國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