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馬村港口工業物流區長流組團中心城區組團雷瓊世界地質公園(海口園區)玉龍泉國家 森林公園 江 東 組團自然保護區海南東賽港國家級
一、加強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
重點推進科技館、規劃展示館、海口瓊劇館建設;完成海南(海口)青少年活動中心、五源河文化體育中心等項目建設,帶動全省文化、體育產業發展。推動省圖書館、大專院校圖書館、市圖書館館藏資源共享,建立手續便捷、對象廣泛的圖書借閱機制。建立區級電子圖書館。支持省、市博物館挖掘海南科學、文化資源,創新展品,開展國際交流。完善市、區、街道和社區四級配套體育設施,積極發展社區體育和農村體育。探索文體場館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多元化經營,形成良性運行機制。實施全民健身計劃,促進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
二、加快特色文化體育資源開發
引進國內外重大體育賽事,發展熱帶濱海特色體育項目。打造好熱氣球、亞洲沙灘排球錦標賽、高爾夫世界杯、環島自行車、輪滑等賽事品牌,提升海口城市知名度;推動帆船、帆板、輪滑等基地向市民、游客開放,促進訓練產業良性發展;積極探索發展競猜型體育彩票和大型國際賽事即開彩票。鼓勵社會興辦文化產業。設立文化發展扶持基金,培養、引進高層次文化專業人才,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創新萬春會、冼夫人文化節、椰風文化節、府城元宵換花節等地方特色節會;創辦一批特色娛樂節目;申辦國際合唱節,形成獨具魅力的海口文化。
第七節南海資源開發服務基地
加強海洋科研、科普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建設國家南海資源開發服務基地。盡快修編海口市海洋功能區劃,科學劃分海岸和近海基本功能區。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水平,強化倉儲物流能力,為南海資源開發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加強商業服務體系建設,做好南海資源開發企業總部服務配套設施,推動南海資源開發企業總部入駐。積極引進和培養海洋、油氣科技人才,發展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洋能源利用等產業,為南海資源開發提供智力服務。扶持鼓勵南海資源產品下游產業發展,延長產業鏈條。
第五章加強城鄉建設與管理
完善城市科學管理機制,科學規劃城鎮產業布局;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加強文明生態村和城鄉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第一節舊城改造和新片區開發
運用城市經營理念,強化規劃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改善城市面貌。到2015年,基本形成“東進、南優、西擴、北拓、中強”的發展格局。
一、大力推進舊城改造
堅持“政府主導、讓利于民、市場運作、和諧安置”的原則,積極探索拆遷、補償、供地新政策新模式,加強策劃包裝,大力引入社會資本進入城市舊改,實現創造就業、優化環境、改善面貌、完善公共服務和市政基礎設施布局的目標。“十二五”時期重點完成南渡江西岸、紅城湖周邊等重點片區的改造。
二、加快新片區開發
堅持“組團發展、梯度開發、主題鮮明、空間拓展”的原則,加大新片區基礎設施投入,完善路網、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科學布局城市業態發展和生活功能,加快城市化進程。“十二五”期間重點推進長流起步區、金沙灣、美麗沙、新埠島、西海岸南片區、江東新區等片區開發。
第二節 中心鎮建設
抓住國家大力推進城鎮化機遇,促進鎮域特色產業發展,提高中心鎮可持續發展能力,放大中心鎮在城市圈發展中的衛星作用和帶動農村發展的節點作用,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一、中心鎮功能定位
堅持特色鮮明、差異化發展的原則,按照5條呈放射軸發展布局(即海文高速公路發展軸;海榆東線公路發展軸;東線高速公路發展軸;海榆中線發展軸;海榆西線發展軸),建設一批設施完善、服務配套、環境優美的特色風情旅游小鎮。到2015年,每個中心鎮形成一個以上主打產業或特色品牌,鎮域經濟實現新突破。
專欄十一:主要中心鎮業態
一、演豐鎮:建設熱帶濱海鄉村風情休閑旅游小鎮。依托東寨港紅樹林保護區發展鄉村生態游。
二、大致坡鎮:建設文化產業示范鎮。重點發展瓊劇文化產業集群。
三、云龍鎮:建設綜合服務型小鎮。重點發展服務云龍產業園的相關產業。
四、新坡鎮:建設民俗文化旅游小鎮。依托冼夫人民俗文化、“八仙泉”、“美面溪”、“南黎山”等資源發展民俗文化旅游。
五、永興鎮:建設國際旅游小鎮和低碳示范綜合鎮。依托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獅子嶺工業園及高爾夫戶外有氧運動,發展火山文化游和工業觀光游。
六、東山鎮:建設城郊特色小鎮。發展服裝加工、城郊農家樂旅游等。
七、紅旗鎮: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鎮和特色文化產業鎮。發展熱帶果菜和花卉、農副產品集散業,建設華文學校、東坡學院、華人論壇,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八、龍塘鎮:建設特色產業小鎮。發展地區特色雕刻和服裝加工業。
九、舊州鎮:建設特色農業小鎮。發展生態觀光旅游、農副產品加工等。
十、三門坡鎮:建設特色加工業小鎮。發展熱作資源加工、商貿物流、生態休閑等。
二、完善中心鎮基礎設施
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統一建設、改造中心鎮水、電、路、氣、通訊、廣播電視“六網”。加快農村“一池三改”工程建設,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建設一小時城市路網,加強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和鄉村公路建設,完善“五縱五橫一濱江”公路,形成干支相連、區域成網、城鄉通達的交通網絡。加快中心鎮之間、中心鎮至其他鎮墟的行政村公路網的建設,改善中心鎮對外交通條件。建設一批農村鄉鎮客運站點、候車亭,爭取90%以上鄉鎮客運線路完成公交城鄉一體化改造。
第三節 新農村建設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向農村延伸,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推動農村加快發展。
一、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
健全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制度,深化村務、財務公開,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健全農村衛生保潔、公路養護、田洋管理等制度。實施科技進村入戶工程,提升電子農務和農業科技110服務水平,提升設施農業、疫病防控、農業標準化等水平。實施農民培訓工程,開展農業實用技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等培訓。實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計劃,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機構改革。到2015年,重點農業技術入戶率達到100%。
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以生態文明村和綠色小康村建設為載體,推進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制度,科學引導村莊布局調整,集約建設農村基礎設施,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村服務保障能力和農民致富能力。加強水利設施改造、田洋整治和水庫渠道防滲工程建設,增加農田、坡地灌溉面積。規劃建設一批農村集中供水設施,改善農村居民安全飲水條件。全面完成農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農村改水改廁,基本完成農村危房改造。
三、推進文明生態村和綠色小康村建設
深化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加快綠色小康村建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促進村風民俗文明化;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推行“沼氣發電、集中供氣、綠色農業、治理污染、綜合利用”模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引導農民有序發展農家樂、家庭旅館、休閑農莊等旅游項目,促進農民增收;繼續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推進農村“綠化、凈化、美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到2015年,文明生態村占全市自然村的70%以上,綠色小康村占全市自然村30%以上。
第四節城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規劃建設城鄉道路、水利水網、電力、燃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城市服務功能。
一、道路建設
加快美蘭機場擴建、海口港區等交通樞紐建設。加快環島鐵路海口段配套設施;海榆西線、中線、疏港路拓寬工程;江東大道、新東大橋、繞城高速連接演豐工程(二期)、永興-龍塘-云龍-三江貫通工程、綠色長廊北段擴建、三仙公路及譚甲大道等區域交通建設。加快現代有軌電車工程(一期);快速公交(BRT)示范線路;斷頭路和丁字路打通工程;南海大道、龍華路整治工程;丘海大道、龍昆南路、永萬東路和永萬西路延長線等城區路網建設。到2015年,形成“一空兩鐵三港六路”對外交通體系和“七橫十二縱”城市主干路網及完善的城市交通微循環系統。
海口市“十二五”期間交通網建設項目示意圖
專欄十二:“十二五”重點交通體系構成
一、“一空兩鐵三港六路”對外交通體系:
“一空”:美蘭國際機場;
“兩鐵”:東環鐵路、西環鐵路;
“三港”:馬村港、秀英港、新海港;
“六路”:繞城高速、海榆西線、海榆中線(中線高速)、海榆東線、東線高速、海文高速。
二、“七橫十二縱”的城市主干路網:
“七橫”:海甸五路-新海路(延長線為新東大橋-江東大道)、濱海大道、海秀路-國興大道、南海大道、椰海大道、繞城高速(一期和二期)、永興-龍塘-云龍-三江公路。
“十二縱”:粵海大道、海港路-海秀大道、丘海大道、龍昆路、和平路-海府路、白龍路-瓊州大道、濱江西路、瓊山大道、長濱路延長線、綠色長廊二期、永萬東路、西路延長線。
二、水利水網建設
加快推進南渡江調水、水庫除險加固等農田水利設施工程,完成南渡江流域等主要農業生產區的土地整治和農業基礎設施改造,大力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完成昌旺水庫、高嶺水庫、永莊水庫補給渠防滲加固工程建設,改擴建永莊等老水廠,新建江東凈水廠和3座地下水廠,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完成老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和城市供水管網并網,到2015年實現城區達標供水管網全覆蓋。開展中心鎮供水工程,實現中心鎮自來水供水率100%。推進農村安全用水工程,實現農村人畜安全飲水。加強河道整治,完善城市雨水、污水管網、排澇與泵站設施,實施雨污水分流,到2015年實現城區排澇管網覆蓋率95%以上,基本消除城市積水問題。
三、電力電網建設
完善基礎設施,加快現有電網升級改造,實現環網供電。加快推進220kV、110kV和35kV等變電站的新建、擴建工程,基本實現每鎮一個變電站。完成B類和C類地區10kV配網建設與改造,實現環網供電;完成D類地區10kV配網建設與改造,實現絕緣化供電;完成農村10kV配網(農網)改造,提高農村供電質量。同時,提高太陽能、水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在電能中的比例。
四、天然氣管網建設
依托舊城改造和新片區開發,配套建設完善城市天然氣管網。完善供氣站點,啟動美蘭氣站建設,建成江東及桂林洋高中壓調壓站,建設6座CNG汽車加氣站。完善海口市第二氣源廠,在2015年形成120萬立方米左右的應急儲備能力。試點推進CNG、LNG等分布式供應系統在新市鎮、中心村建設中的應用。在分散農村用戶推廣使用沼氣等清潔能源。到2015年,實現天然氣用戶數占全市用戶比例達到49%左右。
五、通訊網絡建設
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做好海口―五指山―三亞高速、西環鐵路海口段和特色旅游鎮的通訊網絡建設,實現景區(點)、機場、鐵路、公路和沿海區域的通訊網絡全覆蓋。加快產業信息平臺和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加強信息田園、電子農務、網絡教室等農村信息建設,到2015年,建成15個服務功能齊全的電子社區。
第五節 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健全應急指揮體系,加強城鄉排澇、抗震、防風、防火、防海嘯等設施建設,特別是農村防洪(潮)堤壩、防洪樓和排澇設施建設,抓好應急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物資儲備,構建反應迅速、運轉高效的防災減災體系,保障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
一、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
結合舊城改造、新片區開發、中心鎮與新農村建設,以重大防災減災基礎設施項目為載體,全面完善城鄉排澇、抗震、防風、防火、人民防空等基礎設施,對現有公共設施安全性能和管理進行科學評價,利用現有防空設施建立市應急救災物資儲備中心,推進海陸兩用消防站、防洪樓等急救設施建設,推動GPS等在地震、氣象、洪水等災害監測中的應用,構筑“預警、防護、救助”于一體的應急設施體系。
專欄十三:“十二五”期間防災減災建設重點項目
一、市政橋梁、路燈等交通設施的防災減災改造。
二、市區主要積水點和排澇泵站設施改造。
三、龍橋鎮、龍泉鎮、龍塘鎮排澇工程建設。
四、小型病險水庫,南渡江進水閘等舊水閘、防洪閘和泵站的除險加固,高明、九尾等水庫渠道防滲。
五、北港、新埠島、演豐等防洪(潮)工程建設。
六、現有防洪樓進行改造提升,新建80個防洪樓。
七、南渡江龍塘大壩至東山段防洪防護工程。
八、國家一級漁港(包括漁船避風港)建設。
二、防災減災機制建設
完善“一案三制”(一案:應急預案;三制:應急體制、機制和法制),加強行政、專業、社會三類城市應急管理系統建設,努力建立“寬領域、高可靠、速反應”的城市管理應急聯動系統。健全市、區、鎮、村四級公共安全應急指揮體系,完善四級預警反應機制(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應急預案管理,堅持應急管理常態化。加大對重大危險源和高風險點的監控,加強應急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應急救災物質儲備建設,建立救災應急基金,著力提高應對自然災害、安全生產事故、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等能力。完善對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和重大活動實施前的安全評價工作機制,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地區的保護和管理,科學規范地下水等資源的開發。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公眾危機意識,努力提高群眾的自救意識和互救能力。
第六節 城市精細化管理
科學規劃城市建設,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規范化、常態化,創建全國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
一、完善城市管理機制
完善“大城管”體制,進一步理順城市管理職能,做到規劃科學、建設規范、責任明確、管理到位、養護及時、運轉有序。高起點做好城市發展規劃,突出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地區特色。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無障礙設施的建設、養護機制。建立健全查處違法建筑的規章制度及問責機制,推進環境衛生、戶外廣告、交通秩序、旅游市場、社會治安綜合整治規范化,健全“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城管機制,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
二、推進城市管理工程
建設、完善市政設施維修基地。鞏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五大工程”成果,開展規范化、常態化的系列環境整治活動,加強交通和環境衛生整治,改善城市交通秩序和衛生環境;嚴厲打擊違法建筑,實現城鄉違建“零新建”目標。健全城市數字化管理信息系統。強化屬地管理,推動資源向基層傾斜,發揮公眾、街道、社區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礎性作用。到2015年,實現市政設施維修及時率100%、完好率98%以上,城市主干道、出入口和窗口地區市容100%達標。
第六章 建設生態文明城市
堅持生態立市、環保優先,加快發展低碳經濟、生態環保產業,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城市。
第一節 環境治理
實施環境治理“四大工程”,強化環境治理,到2015年,實現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90%,重點工業企業廢水、廢氣排放達標率100%,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100%。
一、水環境治理工程
重點實施秀英溝、五源河和榮山河整治工程,啟動五源河人工湖泊(清漪湖)水景觀建設。繼續推進中心城區污水截流并網工程(三期),嚴格主城區城市污水收集、處理和排放標準,改善中心城區水質。加快建設白沙門污水處理廠(一期)工藝改造工程,妥善處理污泥。建設江東污水處理廠,完成江東地區河道治理。推進海口灣、東寨港兩大海灣和海岸線整治,確保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
二、大氣環境治理工程
繼續推進天然氣加氣站建設和公交車燃氣汽車改造,到2015年基本實現全市公交車、出租車使用清潔能源。實施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建成區內禁止使用燃煤、重油燃油鍋爐。加大企業治污力度,嚴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三高”企業。加強揚塵、煙塵和粉塵控制,強化交通和工程施工中的防塵、抑塵管理。合理引導餐飲業布點,整治餐飲油煙污染。實施嚴格的機動車排放標準,以及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制度,減少尾氣污染。
三、噪聲治理工程
推動城區環境噪聲達標區建設;推行重點路段的降噪工程建設,治理道路、鐵路、機場、建筑、餐飲、娛樂等噪聲污染源;在人口密集區及學校、醫院等敏感對象地點的路段設置隔聲屏障,創建安靜居住小區。
四、固體廢物治理工程
擴建垃圾處理廠,新建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規劃建設一批垃圾轉運站、廚余垃圾生化處理廠等環保設施,加強固體廢棄物治理。妥善處置放射性固體廢物,實現輻射源的安全監控。到2015年,初步形成功能完善的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體系。
第二節 節能減排
嚴格執行國家節能減排計劃,認真落實節能減排各項措施和指標,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完善制度體系
出臺節能監察有關政策措施,制定用能設備能效標準、重點用水行業取水定額標準、公共機構用能消耗定額標準、主要耗能行業節能設計規范,以及強制性能耗標識、再利用品標識等節能減排的標準規范。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電力需求管理和節能自愿協議等市場化節能服務機制,拓展節能服務領域,提高節能技術服務水平。搭建統一節能監測平臺,提高節能執法和監測能力。
二、實施減排工程
嚴格執行環境準入制度,對主要污染物排放進行總量控制,嚴禁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發展,大力推進減排工程設施建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工業園,建立物質循環、能量梯級利用、水循環的生態工業鏈;推廣中水循環利用;大力發展“豬(禽)-沼-作物(能源)”生態循環農業;支持“靜脈”產業發展,提高廢舊汽車、廢舊電池、廢舊金屬、廢舊塑料等廢棄物的回收、加工和再利用率。嚴格農藥化肥的使用管理,加強水產養殖污染控制,推廣健康和生態養殖技術,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加強環境監管,完善污染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辦法,強化減排目標責任制,確保完成省下達的污染減排任務。
三、優化能源結構
大力推進智能電網建設。探索在酒店、公共服務機構建立太陽能或天然氣分布式供能系統。完善城市天然氣供應網絡,全面解決“用氣難、加氣難”問題。抓住海口被列為國家第二批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機遇,加快充電站等配套建設,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實施“太陽能風力路燈照明示范工程”和“新型發光二極管(LED)照明示范工程”。在各類公共建筑和12層以下民用住宅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加強蓄能、變頻、節能燈等節能技術及產品的推廣應用。鼓勵建筑物采用新型環保材料、節能技術,到2015年實現全覆蓋。大力推廣沼氣、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到2015年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95%以上,重大項目和大型公共設施全面實行合同能源管理。
第三節 生態體系建設
嚴格城市綠線管制,將城市范圍內的海岸、河岸、湖岸、山坡、城市主干道等地帶作為“綠線”管理的重點部位,完善生態功能規劃,科學合理布局區域性生態功能,提升南部片區生態原生性和水源涵養性功能、西南片區水源保護與森林游憩功能、北部和東南部片區海岸森林防護功能。按照“江海岸線綠屏、慢行休閑綠道、鄉村綠網、城市綠景”要求,完善城市生態體系。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實施城市公園景觀工程,推進“公園下鄉,森林進城”工程。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制定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嚴格限制開采海砂,規范海岸線開發。加大生態防護林建設,保護沿海防護林帶、紅樹林、海濱濕地等海洋、海岸帶生態系統。加強對南渡江龍塘和永莊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保護。
第七章 實施民生事業工程
堅持把新增財力的55%以上用于民生事業,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群體傾斜,讓全市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第一節 創業就業促進工程
堅持“勞動者自主創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建立多渠道創業、就業體系,建設創業型城市。
一、完善就業創業服務平臺
以創業理念宣傳為先導,以創業環境改善和創業能力提升為重點,完善組織領導、政策扶持、創業服務、創業培訓、創業考評“五大體系”建設,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和穩定率。統籌城鄉就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發達地區合理有序流動,建立外出就業和返鄉創業雙向流動機制。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和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推動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逐步實現市、區、街道(鄉鎮)、社區信息資源共享。
二、推進就業創業工程
擴大創業小額貸款擔保覆蓋范圍,支持自主創業,到2015年累計新發放扶持創業小額擔保貸款2億元以上。把項目建設作為擴大就業的根本途徑,做好各項目落地跟蹤和就業服務跟進工作。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加快社區服務業和家庭服務業發展,促進非全日制等靈活就業形式發展。開展政策咨詢、就業指導、創業引導,舉辦各類招聘會,拓寬就業渠道。加大職業技能鑒定力度。完成市高級技工學校搬遷。擴大以職業院校為基礎的公共實訓基地數量和規模,打造一批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和培訓基地,建設技能人才實訓基地。鼓勵企業開展技能提升培訓。鼓勵、支持退伍軍人自謀職業。加強對返鄉農民工和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人群的就業創業援助,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第二節 居民收入增長工程
努力形成企業、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擴大消費需求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城鄉居民總收入翻番。
一、推動工薪收入合理增長
認真執行企業工資增長指導線制度,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工資抽樣調查制度,科學調節和及時公布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積極開展企業工資集體協商,鼓勵企業合理增長職工工資。加大勞動保障建設和執法監察力度,規范企業用工行為,督促企業逐步改善勞動環境。擴大工資保證金實施領域,規范企業的工資支付行為。建立科學的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動態增長機制,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職工福利制度,逐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工資福利水平。貫徹落實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政策,逐步建立重績效、重貢獻、重人才的收入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
二、努力促進農民增收
加強農村信息平臺建設,完善市、區、鎮和產地批發市場網絡系統,提升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效益。健全“三農”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制定加快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和休閑農業優惠政策,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整合支農資金,綜合運用貼息等政策,鼓勵企業投資農業,引導農民自主投資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建立農村貸款風險補償機制,鼓勵農村小額信貸發展。落實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等政策。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休閑觀光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民技能培訓,重點加強對被征地農民、轉產漁民、農村新增勞動力等的轉崗轉業培訓,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到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萬元以上。
三、扎實推進脫困工程
做好五保戶、城鄉低保戶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行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掛鉤的動態補貼制度。鼓勵生活服務企業減免五保戶、城鄉低保戶的有關費用或價款。全面免除五保戶、城鄉低保戶、城鄉低保邊緣戶的行政性收費。堅持財政向邊遠貧困地區傾斜,加大農村扶貧綜合開發力度,推行產業扶貧,最大限度發揮扶貧資金效益,推動農村尤其是邊遠農村地區由輸血式脫貧向造血式脫貧轉變。貫徹落實最低工資標準制度,實現最低工資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增長。
第三節 保障住房建設工程
建立多層次住房保障供應體系,到2015年全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25平方米以上,基本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
一、建立多層次住房保障供應體系
落實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供應、資金投入,加快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房和限價商品房建設,推進舊城區(城中村)危舊房改造和舊住宅小區綜合整治,完善廉租住房租賃補貼制度,構建分層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體系。探索住房補貼制度、人才聚集區建設,以及為急需高級人才提供高品質限價住房或公共租賃住房模式。到2015年末,新增保障性住房5萬套(戶),基本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