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市場緊張態勢仍在延續,而政府和石油巨頭則開始著手“救市”。記者昨天從中國石化獲悉,這家中國最大的煉油企業已決定9月份組織進口汽油6萬噸,以解國內“燃眉之急”。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昨天也宣布全面調查中小煉油企業,此舉同樣被視為政府欲掌握全國煉油整體情況以優化資源配置、改善成品油市場供應之舉。
進口汽油每噸虧500元
本報昨天曾報道了因秋收農忙季節到來、近海休漁期結束等因素導致國內成品油市場再度趨緊的情況。為滿足供應,中石化昨天披露擬在本月組織進口汽油資源6萬噸。目前,資源接卸方案船期已經制定,卸貨地點也已經確定,預計9月底進口資源將陸續到達沿海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計劃外進口6萬噸汽油在國內市場銷售,中石化將虧損近3000萬元。以6萬噸進口汽油到岸價格接近6800元/噸計算,國內汽油市場目前價格只有6300元/噸,中石化每噸汽油虧損近500元。
只為緩解汽油緊張局面
據中石化稱,7月份以來,受漁業休漁結束、農業“三秋”用油需求增加及高溫天氣等因素影響,國內成品油市場資源供應緊張,供需矛盾突出。為此,中石化從“講政治、顧大局、負責任”的高度出發,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保障成品油市場穩定供應。而上述舉措就是為更好地保證成品油市場資源穩定供應,緩解汽油緊張局面,提前做好“十一”長假用油儲備,故此寧可虧本也要進口。
中石化表示,各級銷售企業應密切跟蹤市場變化情況,加強資源平衡,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油品、不同牌號庫存情況,做好資源統籌管理,確保資源穩定有序投放。密切關注臺風等氣候影響,及時調整成品油出廠安排,確保石化資源均衡到貨。石化生產企業也應提高原油加工量,增加成品油產量,調整產品結構,減少出口,努力增加國內資源供應量。
發改委調查中小煉油廠
頗為“巧合”的是,發改委昨天也在官方網站發布了《關于開展全國中小型煉油企業調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直屬原油加工能力500萬噸以下(含500萬噸)煉油企業,以及托管的地方煉油企業;中化集團、中化國際、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所屬煉油企業以及所有地方煉油企業在接到通知后,根據實際情況將轄區或系統內中小型煉油企業情況,按要求于9月20日前報到國家發改委工業司。
發改委稱,此舉是為貫徹落實《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精神,及時掌握煉油企業現狀及發展動向,進一步做好煉油工業結構調整和油品質量升級工作。
調和產能過剩與市場缺口
“無論是中石化增加進口還是發改委調查煉油企業,實質上都和近期國內成品油市場趨緊、煉油業出現異動的現狀不無關聯。”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專家龐昌偉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他介紹,中石化煉油能力目前已幾近飽和,但市場供應仍有一定缺口,這是此次“虧本”進口成品油的背景。而另一邊,中國又是全球少有的煉油產能過剩的國家,有很多小煉廠“吃不飽”,尤其是一些民營煉廠因油源所限,產能無從發揮。這在當前這種“用油高峰期”已成為制約市場的一個突出問題。經過此番調查,發改委可以了解國內煉油行業的真實情況,未來或許會在資源調配上給民營油企一定空間,以提升全國市場的成品油供應能力。
數字顯示,今年8~9月份,中石化旗下石化生產企業開足馬力生產,月均原油加工量較1~7月份增加37萬噸,出口量月均減少16萬噸,供國內資源量月均增加39萬噸。
“在目前情況下,政府應更多考慮如何統籌安排煉油能力,一方面讓國企充當保證市場供應的主力;另一方面可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讓民營油企也加入到維護國家石油安全的行列中來。”龐昌偉說。
“另外,此次調查也可能和節能減排有關。因沒有效益的小煉廠常常制造污染,從節能減排的角度出發,有必要對一批沒有效益的小煉廠關停并轉。”龐昌偉最后說。(陳其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