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衰退的深化,尤其美國、歐洲等中國的傳統出口市場需求量下滑,不少中國外向型企業陷入產能過剩的窘境,急需尋到新的海外市場和投資渠道,“去非洲抄底”的呼聲再度高漲起來。不少人主張,應趁著歐美資本自顧不暇之機去津巴布韋、南非和埃及等國投資設廠。有分析稱,當地的輕工業等領域的確暗含商機,當地政府也對中企的投資表示歡迎。不過專家也提醒中國投資者,非洲固然有很多資源和商機值得挖掘,但是非洲是個高機遇、高風險的地方,無準備的“抄底”可謂危機重重。
不少企業看好非洲市場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非洲多國正面臨經濟困境。但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的大財團和企業依然對非洲特別是南非市場看好。中國一些省市政府經貿部門和有實力的大公司,近期紛紛派人前往南非等非洲國家考察當地的商業市場和投資領域。
中國駐埃及使館經商處9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則透露說,目前中國企業赴埃及投資的勢頭受經濟危機影響有所減緩,不過今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將在埃及召開,屆時勢必將帶動新一輪的中國企業赴非投資熱。
近年來,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增長迅速。2007年,中國對非直接投資(非金融類)達10.1億美元,同比增長176%,截至2007年底,中國累計對非直接投資存量44.62億美元;2008年1-9月,對非直接投資達4.93億美元,項目分布在48個非洲國家。
非洲大陸暗藏商機
專家稱,非洲礦產和自然資源豐富,擁有中國經濟發展所急需的各種資源;非洲工業基礎薄弱,擁有中國企業目前最渴求的廣闊市場;非洲基礎設施欠賬很多,是中國內地以外又一個“工地型經濟體”,各種大小基建項目隨處可見,對于相關中國企業和資本而言,確實有吸引力。
中國企業一般多投資于礦業和基礎設施領域,不過近些年來,它們也開始關注一些國家的輕工業領域。舉例來說,津巴布韋曾經是非洲大陸的產棉大國之一,迅速發展的棉花生產帶動了當地紡織業的崛起,英國、美國等國家的紡織企業紛紛在津投資建廠。上世紀90年代末,由于津巴布韋政府實行“快車道”土地改革,西方對津實行制裁,津棉花產業和紡織業隨著國家經濟的衰退,不斷萎縮,到目前,因為外匯短缺,投入不足,許多大農場已經停止播種棉花,年產量只剩下幾萬噸,一些大的紡織企業已經停產。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津巴布韋目前處于經濟困難時期,但對中國企業來說正是大膽出擊的良好時機。據國內媒體報道,最近,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駐津巴布韋工作組組長馬振安呼吁中國企業要排除干擾大膽地去津投資,搶占灘頭。他說,如果錯過了良機,等到津的形勢穩定,經濟恢復之后再去投資,中國企業在這里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分析人士稱,津巴布韋政府實行“向東看”政策,為中國以及亞洲一些國家的企業提供了非常優惠的政策支持,在津巴布韋的中國獨資和合資企業可提留70%-95%的出口外匯收入。其次,中津農業合作方面已經有了像煙草合同種植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此外,津巴布韋方面由于資金短缺疏于投資棉花種植領域,如果中資企業在投資發展紡織業的同時直接投資棉花種植,則從源頭上保證了低價格的原材料供應。
津巴布韋目前的經濟狀況是很多中國企業投資時顧慮的主要因素,但一些正在當地經營的中資企業卻表示,它們并不打算撤離。它們認為,津巴布韋目前這種狀況是西方國家的制裁造成的,船小好調頭,只要西方大國解除制裁,稍微給一些援助,津巴布韋的經濟就能復蘇過來,到時候還會有很多商機。
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專家提醒說,非洲不少地方是高風險地區,戰亂、部族沖突頻仍,許多西方資本的撤離并非覺得無利可圖,而是認為風險太高,不劃算,中資貿然“抄底”,很容易變成代舉杠鈴的傻瓜;即使風平浪靜的地方,也存在一些腐敗、官僚主義等問題,投資設廠的風險必須做最充分考量。
以埃及為例,當前在埃投資興業的中資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海外拓展的人才不足,企業經營發展的國際化視野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其次,當地匯率波動較大、失業率較高等因素給企業帶來綜合性困擾;此外,一些新走出去的企業,在企業制度的本土化方面,還需有所斟酌。譬如,埃及工人在工作中是輕易不會加班的,而加班在國內很多企業看來早已是習以為常,類似這種文化差異很容易造成勞資矛盾,所以制度的本土化是必須要過的一關;另外,埃及的產業鏈較短,諸多建設項目所需原材料要依靠進口,這就造成了很多國內企業在招投標過程中對原材料價格的計算過于樂觀,結果在實際操作中因進口材料價格高昂而使成本大幅增加。
此外津巴布韋等一些非洲國家目前在通貨膨脹等經濟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市場、金融、價格、匯率管理等方面出現嚴重失衡,尤其是匯率和價格管理混亂,中國企業如何規避風險是個大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