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5月24日訊 “十一五”環境保護科技創新論壇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今天在北京召開。實施科技興環保戰略,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強大技術支撐成為論壇的中心議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名譽理事長蔣正華,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吳曉青,中國科協副主席符淙斌出席本次論壇并致辭,會議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玉慶主持。
蔣正華指出,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必須更加依靠科學技術。國家環保和科技工作的新形勢,為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和舞臺。廣大環境科技工作者要立足于自主創新,加強環境科技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加強產學研的協同配合,為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吳曉青發表了題為“加強科技創新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的主旨演講。他指出,環境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科技興環保戰略,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強大技術支撐。具體說來,即實施一個戰略、強化一個機制、突出一個重點、建設兩個平臺、實施三大工程、落實四項保障措施。
吳曉青指出,科技興環保戰略既符合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要求,也符合推進歷史性轉變對科技的客觀需要。強化一個機制即明確總局在做出重大決策前,必要的應經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或總局科學技術委員會論證,做到未經調查研究不決策、未經專家論證不決策、未經集體討論不決策。突出一個重點即實現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完成污染物減排任務。建設兩個平臺即建設科技協作平臺和基礎能力平臺,這是充分調動和發動社會各界科技力量共同參與環保工作的有效手段。實施三大工程即國家環境科技創新工程、環保標準體系建設工程和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建設工程。落實四項措施,即進一步深化環境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增加環境科技投入,切實加強領導。
在談到環境科技創新工程建設方面,吳曉青強調,要以“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為龍頭,突破環保事業發展的技術瓶頸;以環境管理制度創新研究為先導,引領環保事業發展;加強環境監測預警和人體健康的技術創新,為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提供技術保障。當前最重要的是要組織實施好水專項。
吳曉青還說,“十一五”期間,國務院已經明確從水專項、中央環保專項資金、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支持中增加環境科技投入,以推動環境科技進一步發展,據悉,國家已明確將環保、衛生等10個部門列入國家公益性行業計劃重點,每年支持一定經費,用于部門公益性科學研究。
本次論壇是我國環保科技界大規模、高規格的一次學術盛會,旨在為環保界與企業界、科技界等社會各界之間搭建起溝通、交流與對話的橋梁,為環保新技術、新理念、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平臺,年會共收到論文近1200篇。會議還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魏復盛、李文華;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等4位院士,分別圍繞“循環經濟與發展模式的轉變”、“三峽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對策建議”、“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補償”、“城市化與資源環境保護問題”等話題做主題發言,論壇還設立了“循環經濟、清潔生產、清潔能源技術專場”,“燃煤電廠煙氣脫硫脫氮技術創新和發展專場”等6個分會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