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記者郭遠明、曹凱)專家最新調查研究表明,目前被譽為“華北之腎”的白洋淀應急補水并不能解決白洋淀的干涸問題,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現狀不會得到根本改變,白洋淀干涸的威脅將長期存在。
這是記者9月28日從在南昌召開的“第二屆亞洲大河國際研討會”上獲悉的。中國科學院組織有關專家對白洋淀的最新科學考察顯示,最近幾十年,氣候變暖導致水源自然補給減少,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導致水資源消耗增多,致使白洋淀流域水資源量赤字加劇,白洋淀干淀化趨勢明顯。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白洋淀出現了連續多次干淀,本世紀白洋淀又連續7年出現干淀。
為避免白洋淀干涸,緩解濕地退化,河北省出臺了總體保護規劃,在2014年前將完成投資80.5億元,徹底改變白洋淀及其上游脆弱的生態環境。為解決白洋淀極度缺水的狀況,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生態應急補水工程,多次從周邊調水上億立方米補充白洋淀,對維系白洋淀現狀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對白洋淀的補水目前仍缺少一個長效機制。專家分析認為,從長遠看,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現狀不會得到根本改變,白洋淀干涸威脅將長期存在,目前應急補水并不能解決干涸問題。一方面,白洋淀的遠距離調水效率太低,蒸發滲透損耗基本都在50%以上;另一方面,在沒有外來水補充的情況下,白洋淀即使在汛后蓄滿水,僅淀內蒸發、滲漏和生活用水,3年時間就可將全部水資源消耗完。白洋淀將不可避免出現年年調水、年年干淀的局面。
為此,專家建議將白洋淀的保護放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整個大環境中來統籌實施。未來氣候還將持續變暖,華北地區和白洋淀流域干旱化趨勢短期難以逆轉,應當以水資源安全保障為著力點,兼顧環境安全、糧食安全和防災減災,進一步明確白洋淀流域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目標和工作方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