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兩名湖南省水環境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受污染的霞灣港入湘江口取水樣。
《人民日報》記者 賀廣華《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曹昌 湖南報道
湘江告急!
1966年,湘江檢測出鉻、鉛、錳、鋅、砷等重金屬;1978年,湘江已成國內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之一;1990年代之后,湘江水質呈惡化趨勢,工業污染導致的重金屬污染日益嚴重。作為“有色金屬之鄉”的湖南,采選、冶煉、化工等企業多分布于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由此而來。相當長時期內,湖南的汞、鎘、鉻、鉛排放量位居全國第一位,砷、二氧化硫和化學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國前列。
作為湖南的母親河,湘江和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的后果越來越嚴重:湘江流域局部的正常供水被打斷,流域內4000萬人口的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因重金屬超標危害人體健康的事故時有發生;魚類大幅減少,數以千畝計的農田不能耕種,有相當地域的魚類、糧食、蔬菜不能食用。
污染背后,既有歷史包袱沉重、粗放式經營、科學技術落后等客觀原因,也有長期以來高污染企業與當地政府之間“躲貓貓”似的拉鋸戰。
湘江已不堪重負。
值得慶幸的是,湘江污染治理已迎來轉機——國家正考慮把湘江列為國家的又一個重點治理流域,湘江流域綜合整治有望納入國家大江大河治理范圍。今后,湖南將在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環境稅費改革、污染責任險等環境經濟政策改革方面獲得全國率先試點權。
除政策支持外,更有龐大的資金支持:到2010年將投入700億元治理湘江水污染,到2015年將投入3000億元用于湘江流域綜合整治。
在此之前,國家環境保護的重點治理區域(流域)僅限于“三河”(淮河、海河、遼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以及后來追加的“一江”(松花江)、“一庫”(三峽水庫)。
作為長江眾多支流中的一條,湘江為何能引起中央決策層高度關注并有望納入國家的又一個重點治理流域?
帶著疑問,《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隨同湖南省環保局官員,對湘江流域特別是湘江重金屬污染的四個重點區域——郴州三十六灣、衡陽水口山、株洲霞灣港、湘潭竹埠港,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實地調查采訪,全面了解湘江污染現狀、探尋污染成因和治理現狀,并親身感受和記錄這里正在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