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國家環保部通報說,由于個別地區和企業,嚴重違反國家企業政策和環保規定進行項目建設,從即日起,暫停審批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項目,同時五大國有電企之一的華能集團和華電集團,各有一家在建的水電站,被責令停工進行整改。然而,被亮黃牌以后,兩家水電站的施工并沒有停下來。
現狀
叫停以后繼續施工
兩大國家電力集團,高達幾百億的投資,在國家環保部已經宣布叫停的情況下,金沙江上的魯地拉水電站、龍開口水電站,施工都在加班加點地進行。
現場一
華電集團——魯地拉水電站正修圍堰
6月14日,在國家環保部宣布叫停華電集團魯地拉水電站3天之后,記者在現場看到,水電站的施工并沒有停下來,金沙江水也已經被引入了導流明渠,河床和兩岸山體都成為了工地,澆筑混凝土的工人正在修圍堰。
修建圍堰,意味著該水電站工程已經進入了要對江水進行徹底截流的階段。每一個修建水電站的人都應該清楚,這種會給環境帶來巨大影響的施工,在目前有著明確的規定,那就是必須要通過環境影響評
估之后才可以開工。令人遺憾的是,華電集團魯地拉水電站項目,沒有經過環評就準備截流。為什么沒有遵守國家的環保法規?華電集團的有關負責人沒有向公眾解釋原因。
現場二
華能集團——龍開口水電站主體工程開工
從魯地拉電站沿著金沙江而上,大約4個小時車程,就是華能集團的龍開口水電站,這個設計總投資超過200億元的水電工程,同樣沒有經過環境保護評估,也在環保部叫停之列。與魯地拉電站相比,龍開口電站不但修建了圍堰,大壩的主體工程建設也已經開始。
華能龍開口水電站籌建處主任張之平介紹說,一般是截完流后才能夠建大壩,由于這里河床比較寬,所以實際上在截流之前就已經開始施工了。
年初截流6月叫停
2009年1月,金沙江上的這兩座水電站就已先后截流,為什么直到6月才被叫停,很多關心金沙江環保的人都在問這個問題。6月15日,環保部督察組來到華能集團龍開口水電站現場調研。
在工地現場,對于環保部是什么時候知道截流的疑問,環保部環評司巡視員牟廣豐也無法給出準確的時間,但是他回答說,有環境工程監理,地區也有督查中心,社會各方面都有所耳聞。然而西南評估中心卻沒有到過項目的工地現場。
困境
建設方鉆環保審批漏洞
建設方主觀上認定獲批
在15日召開的龍開口現場督查會上,大理州副州長許映蘇也表示,希望對項目的環評能夠盡快完成,因為現場都開工了,主觀雖然不對,但是客觀上已經做了。
龍開口水電站總經理王永祥說:“我們主觀上認為金沙江中游河段的水電站規劃報告已經通過了國家的審批,而且金沙江中游水電已經列入了國家十一五能源發展規劃重點開發的水電能源基地,除了項目環評和核準這個工作當時是正在報批,水保、土地預審、移民安置等其他的工作在相關部委已經獲得了審批。所以當時比較樂觀地估計,在2009年,就是今年上半年,這些環評批復和核準能得到相關的支持性文件。”
在環保部責令停工的龍開口水電站工地,記者向有關負責人問起,停工是因為程序出了問題,還是環境本身出了問題?對方回答,是程序問題,程序沒有到位。
漏洞大壩截流才算開工
然而一個矛盾的事實是,所有的新建項目開工前,都必須獲得環保部門的環評審批,但是什么叫開工呢?在水電開發當中,業主單位只要獲得地方部門的批準之后,就可以修建水電站的進場道路,對批建壩址的區域進行三通一平等前期工作,而之后只有大壩截流才算是開工,鉆了一個大大的漏洞。生米煮成半熟的飯,是環保部門行使權力的時候必然要面臨的挑戰,木已成舟,是否審批通過讓環保部門左右為難。
調查
督察組低調現場調查
建設方環評肯定能通過
上周,環保部督察組在兩家電站各考察了一天,這天,兩處工地都停止了施工。
華電魯地拉公司安全技術部主任張湘濤稱,從規劃來講的話,這個電站是肯定要做的,環評也肯定能通過。華電魯地拉水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衛東也說,從來沒有聽說過因為環評沒有通過而下馬的大壩。
華能龍開口水電站籌建處主任張之平同樣認為,環評報告只不過是一個不得不走的程序。
督察組低調赴現場調查
本周趕赴現場的督察組,被外界稱之為行事極為低調,一要看是不是真的停工了,二是要提出一些具體的整改意見。甚至有當地的政府人士,也話里有話地說,與水電站相關的移民問題很緊迫,資金如果不能按時到位,將影響社會安定。
應對
拉網排查在建項目
環保部西南督察中心主任馬寧接受電話采訪時表示,西南督察中心已經接到部里的通知,將對國家級的在建項目用兩個月時間進行一次拉網式的排查。西南地區大概有252個,涉及國民經濟的所有的領域,鋼鐵、石化、煉油、采掘、食品加工、水電等等什么都有,無所不包。
從7月開始,環保部將針對去年下半年以來開工建設的國家投資項目再次進行檢查,而包括環保部、發改委等國務院八部委的環保督察行動,也即將在8月啟動,著力打擊“兩高一資”行業重污染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就在上周三,在審計署發布的針對41家央企的節能減排審計調查結果中,華能因為污染問題再度被曝光。如何維護環評法的嚴肅性?如何打破“先上車后買票”的惡性循環?面對幾百億的大項目和背后錯綜復雜的利益群體,2009年,對環保部來說,的確是個考驗。
思考
開發環保何時不博弈
環保部面臨央企挑戰
去年3月,國家環保總局升格為國家環境保護部,這個變化意味著,環保部門可以更多地參與國家的綜合決策,并把環境問題納入國務院的重大決策。環保部首任部長周生賢表示,“今后我國要執行最嚴格的環保制度”,“像鋼鐵一樣硬地從嚴執法”。
然而,面對金沙江上被叫停的水電站,面對著央企巨頭和地方政府,國家環保部的最終處理結果,會有所不同嗎?
北大環境與經濟研究所所長張世秋認為,要解決真正的問題,不僅僅是把這個局變成為部,而是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到我們將如何處理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以及地方上的各個部門、企業、行業,地方政府以及公共部門之間的這種利益沖突的問題。
開發和環保沖突嚴重
每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都會面臨開發和保護的矛盾,但是開發能否有序?開發如何與保護取得社會公眾可以接受的平衡?環評制度的出臺,就是希望最大限度地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根據200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環評法執法檢查報告,許多地方和部門存在“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未評先批”等現象,一些地方甚至用“紅頭文件”為此保駕護航,僅2007年,全國就清理出51件與環評法有關規定不相符合的地方性文件。
張世秋指出,如果我們看到今年還有這幾年對這么重大的項目都出現這種環評違規的這樣一種現狀的話,那可能該對環評法在實際層面上的真實執行情況進行一個很好的評估,以確定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到底是政策本身安排不到位,還是因為比如說其它的部門或者地方政府,或者是企業自行違規,然后環保部門又無法依法行事造成的。
環保成了利益博弈
環保部西南督查中心主任馬寧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各種不同的利益集團之間存在著博弈關系。我覺得這種博弈和平衡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不是看不出解決的方向,解決的方向已經找到了,解決的路徑也是明確的。但是要把它掌握好,可能還得需要一些時間。”
目前,隨著各地投資項目陸續上馬,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博弈正呈現出越來越激烈的跡象。日前,環保部對2008年省、地市級審批的118個建設項目進行抽查,結果違法率高達24%。據央視《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