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一場緝拿PM2.5的戰役必須在2015年讓公眾看到結果。
根據國務院新近批準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到2015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大氣污染嚴重的地區,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要比2010年下降6%,全國其他重點區域的PM2.5年均濃度要下降5%。
近年來,北方的冬季,灰霾天總是如約而至,背后的元兇正是PM2.5。在業界專家看來,這份規劃無疑是一份整治灰霾天的強制性時間表。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為確保規劃中給各地列出的空氣質量達標目標不落空,規劃還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整治措施,包括要在京津冀等空氣污染較重的地區執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通過提高準入門檻嚴控火電、水泥、鋼鐵等污染較重的項目上馬。
占國土面積近14%的地區,污染貢獻占了一半
在趙華林看來,PM2.5這個比頭發絲還小的污染物,已經給空氣質量帶來了大問題。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的地區,近年來,由于機動車增速迅猛等原因,空氣質量指標排名已經在全國墊底。有數據表明,這些地區污染排放高度集中,單位面積污染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9~3.6倍。
據介紹,該規劃所指的“重點地區”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遼寧中部、山東、武漢及其周邊、長株潭、成渝、海峽西岸、山西中北部、陜西關中、甘寧、新疆烏魯木齊城市群等13個重點區域,涉及19個省區市,占國土面積近14%。
正是這14%的區域,經濟總量、煤炭消費量分別占全國的71%、5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占全國的48%、51%。按照2011年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標準,重點區域內82%的城市達不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與我國傳統的煤煙型污染不同,近年來,重點地區的PM2.5污染問題日益突出。2010年,北京、廣州等7個細顆粒物監測試點城市年均濃度超出國家二級標準14%~157%。2010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每年出現灰霾的天數在100天以上。
“這些數據背后的現實已經阻礙了公眾對美麗中國的認知”。趙華林說,京津冀等重點地區的大氣治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