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鐵軌兩旁的白色垃圾足有十幾厘米厚。2002年3月,湖南株洲火車站臨時停車點車軌邊垃圾遍地。資料圖片
在被禁14年之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合法“重生”。今年2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這次“突然解禁”一時引發公眾及環保組織諸多爭議,或擔憂“白色污染”可能重現,或擔心其安全性難以保證。圍繞此番解禁,新京報記者多方采訪,聚焦“解禁”之后,以探尋制度的完善路徑。
新京報訊 5月1日起,曾被稱為“白色污染”的一次性發泡餐具被禁14年后,重新以“合法身份”回歸市場。但因其準入條件、行業標準、回收機制都還未出臺,因此引發社會爭議與擔憂。
為此,自然之友等9家民間環保組織聯合發出建議,把發泡餐具納入強制回收目錄中,由生產者負責主導回收。
北京工商部門則透露,將對發泡餐具的進貨渠道、經營現狀展開市場摸底,納入重點監控并加大抽檢力度。
信息公開申請獲部分回復
這9家民間環保組織包括:自然之友、零廢棄聯盟、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環友科技、自然大學、福建綠家園、宜居廣州、河南綠中原、蕪湖生態中心。他們指出,使用發泡餐具后必將產生大量廢棄物,而我國目前還沒形成生產者責任延伸和政府補貼制度,對此類低價值的廢棄物能否做到有效回收利用“深表憂慮”。
9家環保組織認為,應成立長期監督發泡餐具的全國行動小組,跟進發泡餐具行業標準、管理細則與回收處置措施的進程,并建議把包括發泡餐具在內的所有一次性餐具納入《循環經濟促進法》的產品強制回收目錄中,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的回收再利用體系。
自然之友固廢團隊項目負責人張凱稱,早在4月8日,自然之友就向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商務部對解禁問題遞交了信息公開申請,截至昨天,依然沒收到國家發改委的回復。
而商務部在回復中只稱,發泡餐具事宜得咨詢發改委;工信部給出的簡單說明是“準入條件還沒出臺”,至于回收機制應向商務部申請。張凱說,“有點互相‘踢皮球’的感覺”。
北京將對廠家資質備案
發泡餐具今后會不會像其他餐具一樣也實行QS準入認證?記者就此致電國家質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管司,工作人員以“采訪需聯系新聞辦”予以回絕。有餐盒生產企業向食品生產司進行咨詢時,得到的回答是“具體看質檢總局網站”。不過截至昨日20時,質檢總局官網上并沒掛出應對發泡餐具的最新措施。
解禁后,發泡餐具進入市場后又該如何監管呢?北京工商部門人士昨天透露,將把發泡餐具從以前的禁止銷售調整為納入正常的商品質量監管,制定相應監管方案,納入重點監控。
“我們正在對市場展開深入調研和摸底,摸清并梳理發泡餐具的進貨渠道來源和經營情況”,這位人士說,將指導市場主辦方審核發泡餐具生產企業資質,引導商戶從正規廠家進貨,在進入市場銷售前進行進貨驗收、廠家資質備案等。同時聯合有關部門對發泡餐具開展專項檢查和質量監測,并向社會公示,確保質量。
此外,發泡餐具如何使用也很重要,北京工商屆時將適時對經營者和消費者發出提示,正確引導發泡餐盒有序流通和科學使用,總之“不會讓發泡餐具在解禁后處于無序狀態,會分步驟地來規范”。
企業 還需觀望不會輕易生產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指出,全國生產非發泡塑料餐具并已取得生產許可證的正規企業有1400家。而發泡餐盒14年來盡管被禁,但國內一直在生產、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有87家,近半數集中在廣東一帶,此外還有一些無名無姓無照的小作坊,總數可能有100家左右,據不完全統計,發泡餐具每年銷量約150億個,通過廉價銷售占據過半市場份額。
發泡餐盒的解禁,是否會讓更多企業加入?對此,很多企業表示,現在具體政策還沒出來,不會輕易生產。
生產非發泡PP塑料餐具的北京某大型塑料公司總經理林先生認為,發泡餐具肯定會對非發泡餐具的銷售產生沖擊,不過雖然發泡用的原料比非發泡餐具少很多,但體積大、占地大,運輸成本相應提高,且屬于高危險行業,對防火要求很高,綜合成本并不比非發泡餐具低,他不打算引進發泡餐具生產線。
北京一餐具公司負責人張紅軍說,“我們也在考慮下一步怎么做,還是先等等,看政策到底怎么定”。
市場 發泡餐盒多用于小吃攤
昨天在岳各莊市場里,從事塑料餐盒批發的攤位上很難看到發泡餐盒的身影,攤主稱前些年查得特別嚴,發現了會被罰款。
一位餐具經銷商說,過去一個發泡餐具成本價就四五分錢,批發出去也就8分錢。這位經營戶表示,即使發泡餐具允許賣,他也不會考慮進貨,利潤太低,不賺錢,而且還要用很大的庫房和攤位存放,不劃算。
這位經銷商稱,其實現在用發泡餐具的多是一些小吃點、燒烤店、早點攤,大中型餐館都不會用發泡餐具,因為產品檔次不高。
在一些早點攤,記者注意到,他們給顧客裝早點的多是超薄塑料袋和白色發泡餐具。
“最主要的是,這種餐盒價格便宜”,東大街一家早點攤人員說,他們使用的發泡餐盒多是有人直接送貨上門,打個電話就行。
北京餐飲行業協會和國際食品包裝協會今年曾走訪調查56家大大小小的餐館,收集了113個餐盒,只發現1個發泡餐盒,其余全部是透明餐盒和瓷白餐盒。
消費者 受訪者均關注“回收”
昨天,記者在豐臺七里莊、東大街、豐管路一帶隨機進行街頭采訪,在12位市民中,有9位表示知道發泡餐具“解禁”可以賣了,但7位市民直接稱不會用,因為還是覺得不靠譜、不安全,而且不環保。2位市民認為只要使用正確,不會有太大問題。另有3位市民表示對發泡餐盒的情況并不了解。
同時,12位市民都覺得,對發泡餐具即使解禁了,也應有一個強有力的回收制度,否則街上的白色垃圾只會越來越多。
“當時聽說這白色餐盒又可以用了,就覺得很驚訝”,市民陳女士說,無論是發泡餐具還是透明塑料餐盒,她都盡量少使用,“這種白色垃圾聽說回收起來特別麻煩”。
30多歲的郭先生希望,餐館最好還是能免費提供那種質量更好的、可加熱的透明餐盒,如用發泡餐盒把剩飯菜打包,僅裝盛一下,帶回家還得再用其他碗來加熱,不僅很麻煩,而且也是一種浪費。記者廖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