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圖為英利集團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做研究。
作為低碳、無污染、可持續的清潔能源,太陽能向來被視為替代化石能源的首選,但卻一直被“貴”卡住了脖子: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廣大消費者望而卻步。
2009年3月,在我國第一次由國家組織的太陽能并網發電的大型招標活動——敦煌10兆瓦太陽能電站開標會上,英利集團聯合國投電力報出的價格震驚全場——0.69元/千瓦時,被同行斥為“行業規則破壞者”。談及此事,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說:“我們不是破壞行規,而是想傳遞兩個信號:第一,告訴全社會,太陽能不是高不可攀的貴族,而是老百姓能用得起的低碳綠色能源;第二,告訴同行,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才能實現成本控制,讓太陽能走進千家萬戶。”
█搭建四大國家級創新平臺
高端創新催生競爭力,“熊貓”的光電轉換率由最初的18%提高到現在的21%
光伏是我國為數不多的與國際同時起步的產業之一,苗連生深知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之難、之苦,決心通過自主創新,站上技術高峰。
在光伏行業寒流不斷、同行紛紛轉營他業的大背景下,英利反其道而行之,投入巨資籌建兩大國家級實驗室——光伏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能源光伏技術重點實驗室與兩大國家級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逐步構建起“2+2”四大國家級創新平臺;同時,在全球范圍內招攬科技精英,研發高光電轉化率的N型單晶硅電池“熊貓”。
參與研發的英利集團技術中心總經理李高非,至今記得2009年8月8日深夜的那次實驗:“所有的辦法都試過了,該排除的問題都排除了,但結果還是不理想。這時不知誰說了一句:是不是切片沒洗干凈?于是大家立即多洗了幾遍,結果光電轉換率達到了預期的18%!”
3個月后,英利成功生產出“熊貓”高效N型電池;一年后,電池量產,轉換率達18.5%。目前,“熊貓”電池的效率達到21%,平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成本也隨之下降七個百分點——這樣的速率,全球獨此一家。
在英利保定總部,記者看到,兩大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的深藍色幕墻,就是由“熊貓”全玻高效光伏組件組裝而成,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依托兩大國家級研發平臺,英利得以專注于光伏產業高、精、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所獲成果備受同仁矚目——
繼“熊貓”之后,“藏羚羊”類單晶硅制備的核心關鍵技術獲重大突破,申請了5項國家專利;
全球首個研發出5千瓦時儲能飛輪,并在光伏電站成功應用;
多功能數字電流表,抗干擾性強,精度高達0.1%,可為分布式光伏發電用戶精準計量……
“我們把實驗室建在車間里,研發就在生產線上進行。”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宋登元博士告訴記者:“從技術高管到團隊的年輕人,全都在生產現場辦公搞科研。這樣,產品研發中就省去了‘小試、中試、試產’等環節,技術成果可以最快地轉換成生產能力。”
據統計,截至目前英利累計申請專利1459項,主持和參與編寫國家及行業標準20項,承擔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國際科技合作等8項。
自2009年至今,英利在高端研發上的投入已超過10億元。“當初我們在研發上砸錢,許多同行認為是‘找死’”。苗連生笑了,“實踐證明,只有不間斷的技術創新,才能帶來不間斷的成本下降。如今我們的多晶組件成本已下降至3元/瓦左右,與2012年相比降幅超過30%,全球性價比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