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3月13日訊 中國國家林業局2月25日公布了第8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結果顯示: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0.69億公頃,蓄積24.83億立方米。
“在2009年舉辦的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我們國家要實現林業的“雙增”目標,就是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都有增長。這一次清查的結果表明,我們在森林蓄積量上已經達到了“雙增”的目標要求。因為2005年時我們的森林蓄積量是137億立方米。第8次清查的結果表明,森林蓄積量已經達到了151億立方米。”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這樣表示,語氣中透著一絲自豪。
中國林業創多項世界第一
據了解,中國的森林資源清查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采用國際上公認的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方法。第8次清查從2009年開始,到2013年結束,歷時5年;而上一次清查(第7次)則是2008年底結束的。林業專家分析、對比歷次清查,尤其是第7次和第8次兩次清查的數據,得出結論:中國是近20多年來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比如,從第7次森林資源清查到第8次清查的5年多時間內,全國的森林面積由1.95億公頃增加到2.08億公頃,凈增122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個百分點;森林蓄積由137.21億立方米增加到151.37億立方米,凈增14.16億立方米。其中,天然林面積從原來的11969萬公頃增加到12184萬公頃,增加了215萬公頃;天然林蓄積從原來的114.02億立方米增加到122.96億立方米,增加了8.94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從原來的6169萬公頃增加到6933萬公頃,增加了764萬公頃;人工林蓄積從原來的19.61億立方米增加到24.83億立方米,增加了5.22億立方米。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印紅指出,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大背景下,中國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的雙增長,全國森林面積由1992年的1.34億公頃增加到目前的2.08億公頃,凈增近74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13.92%增加到21.63%,凈增7.71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由101億立方米增加到151.37億立方米,凈增50.37億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積6933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聯合國糧農組織曾在2010年發布的《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中指出,中國大規模植樹造林,保障了亞洲地區森林資源的增長;中國人工林面積繼續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森林面積增長最多的國家。
林業重點工程是中國生態建設主體
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同時國土荒漠化、水土流失現象嚴重。
為改變祖國的山川面貌,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林業工作,先后頒發了《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等重要文件,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在2009年09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到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立方米的“雙增”目標。國家將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十二五”發展規劃。這些重大決策和舉措推動現代林業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在長期實踐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我國林業建設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關鍵在于立足國情林情,服務國家戰略大局,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林業發展道路。”趙樹叢這樣對記者說。
中國林業發展采取了符合自身條件的政策措施,首先是堅持深入推進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國家先后啟動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使其成為中國林業生態建設的主體。最新發布的《2013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13 年全年造林609.2萬公頃,其中,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完成造林249.16萬公頃,占40.9%。
截至2013年底,天然林保護工程累計造林1508.99萬公頃;退耕還林工程累計造林2580.62萬公頃;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累計造林746.03萬公頃;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工程累計造林4940.76萬公頃。
國家林業局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總工程師葉榮華說,天保工程一期是目前我國實施成效最為顯著、綜合效益最大的生態工程。它構筑了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的天然綠色屏障,為維護我國大江大河安瀾發揮了重要作用;遏制了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森林過伐趨勢,森林資源得到休養生息。
2013年,退耕還林工程寫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新一輪重點地區退耕還林總體方案初步形成。該工程對增加森林面積,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起到了顯著作用。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已順利結束,規劃的林業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同時二期工程建設已經啟動。經過十多年建設,工程區森林面積明顯增加,風沙天氣和沙化土地顯著減少,工程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保持在24.7%-28.3%。
國家為林業重點工程投入巨資,其中僅天然林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第一期(1998-2010年)投資1000多億元人民幣,又將為二期(2011-2020年)投資2440.2億元人民幣。
除此以外,各省、市、縣還持續推進或啟動實施一批地方造林綠化工程。如,北京市繼續推進平原造林工程,僅2013年全年完成平原造林2.43萬公頃,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已達20.85%;安徽省深入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浙江省全面啟動“四邊”(公路邊、鐵路邊、河邊、山邊)等區域綠化行動;云南省啟動陡坡耕地治理工程;寧夏自治區啟動實施綠化美化、封山禁牧、退耕還林(草)、防沙治沙、濕地保護五大生態工程……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綠化祖國提供了動力
2004年,福建省永安市農民李謀煌從政府手中拿到林權證;2005年,憑借一張擁有200畝林地的林權證,他從國家開發銀行獲得了利率很低的數十萬元貸款,辦起了合作林場。他由此成為當地“第一批拿到林權證、辦合作林場、申請貸款”的林農。經過近10年的發展,他的林場現在已經是林木茂盛,他也靠植樹造林和多種經營致富了。
永安是中國最早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地方之一。2008年07月14日,新華社受權全文播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自此開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就在全中國推開。具體做法是: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依法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通過家庭承包方式落實到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確立農民作為林地承包經營權人的主體地位。林地的承包期為70年,承包期滿,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繼續承包。
如今,像李謀煌這樣拿到林權證的農民在全國已經達到近1億人。1.8億公頃林地的承包經營權和價值數萬億的林木所有權分到林農手中,確權到戶。
林權制度改革大大激發了廣大林區農民的造林育林積極性。農民、企業、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等通過多種方式開展造林綠化,承包經營、農戶聯營、公司加農戶等造林合作組織迅速發展。農民們充分利用林地,實現了不砍樹也能致富、科學經營林地。人民讓林地得到保護,林地讓百姓更加富裕。
就以福建永安來說,2004年后,全市年新增更新造林都在5333公頃以上,比改革前翻了一番多;全市膠合板實際產量約9萬立方米,比2004年約3萬立方米增了兩倍。2012年永安林業總產值達到96.5 億元,比2004年的20.39億元翻了兩番還多。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為植樹造林提供了保障
今年3月12日是第36個義務植樹節。這天,家住京西的林韋帶著粗紗手套等勞動工具早早地開車來到郊區,參加社區組織的義務植樹活動。說起來,他已經連續十多年參加義務植樹節了,每年這個時候都要到北京郊區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自從1979年2月23日中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之后,無數的中國人投身到這一活動中來。
據國家林業局最新公布的《2013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2013年全國共有5.3億人次參加各種形式的義務植樹活動,植樹25.2億株。截至2013年底,全國參加義務植樹人數累計144.3億人次,植樹665.2億株。
義務植樹運動極大地推動了國土綠化,尤其是城市綠化進程,對培育國民關愛環境、重視綠化的精神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近年來,義務植樹的制度保障不斷加強。截至2013年底,全國已有12個省區市由省級人大頒布實施了《義務植樹條例》。北京、上海、吉林、四川、青海等省區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綠化條例中對全民義務植樹作了相應規定。
去年3月12日,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對記者說:“林業為美麗中國確實能更多地增綠添彩。美麗中國,綠色是根本。大地只有披上了綠裝,才有了美的基礎。如今,林業已成為生態建設的主體,肩負著森林、濕地、荒漠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管理職責,要勇于承擔起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更多地為山川大地增綠添彩。”(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