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去年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先后啟動碳排放交易后,近日,湖北、重慶也獲得了開展碳排放交易的入場券。其中,湖北碳交易首日便成交19筆、總成交量51萬噸、成交金額1071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盡管試點地方在不斷增多,但目前多個碳排放交易市場均存在交易量不持續、企業參與度較低、交易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7試點城市啟動交易
醞釀近3年,湖北、重慶終于拿到開展碳排放交易的獲批證書。
據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數據顯示,4月2日首個交易日碳排放權成交51萬噸,累計成交金額1071萬元,最高成交價格為22元/噸,全天收盤價為20元/噸。各項指標均位于已試點城市的前列。
事實上,早在2011年,國家發改委便下發關于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湖北和重慶正式入市交易,也意味著7大試點城市已悉數步入正式交易時代。
與湖北、天津、廣東、深圳專門設置碳排放交易所不同的是,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在重慶碳排放交易中將扮演著平臺角色。
“同全國其他試點地方相比,湖北碳交易市場的特點在于配額方案。”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工作人員表示,湖北碳排放交易充分考慮了經濟增長需求,將碳排放權總量分為企業年度初始配額、企業新增預留配額和政府預留配額三部分,為企業新增產能或較大的產量變化預留了配額。
企業參與激情不高
盡管湖北碳排放權交易首日創下了佳績,不過這一態勢并未得到延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網站查詢發現,4月2日成交51萬噸,累計成交金額1071萬元;4月4日共成交30.41萬噸,累計成交額為809.27萬元;4月8日共計成交11.20萬噸,累計成交額為297.60萬元,呈逐日下滑趨勢。
事實上,開市后交易量下滑、大幅波動的情況在各個交易試點普遍存在。深圳碳交易市場首日成交2萬多噸,成交金額61萬多元,次日則為零交易,且持續了近兩個月;此外,包括北京、廣州等試點地方的運行以來交易總量均不盡人意。
據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下屬的碳排放交易中心顯示,目前還未有相關項目掛牌競價。
“交易量上不去在于企業的參與激情不高。”財經研究人士易鵬表示,目前大多數交易所的規定是控排企業在每年3月開始盤查確定上一年的排放量,且需要經過第三方機構認證后將配額上繳、注銷,到5月底左右才能完成履約,剩余的才能進行交易。“這種預交易會讓企業缺少底氣,大家不清楚自己的配額究竟夠不夠用,會影響參與積極性”。
此外,多名分析人士認為個人投資者介入碳排放權交易對價格波動也有一定影響。
配套機制需完善
“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的初衷是希望以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排,最終的效果也是體現在節能減排上,市場的健康運行,需要相關制度予以配合。”易鵬說。
在他看來,當前超標排放懲罰不明確的問題也對碳交易市場有所制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由于碳排放管理辦法不在《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考驗設定行政處罰的規范性文件范圍內,多個地方關于碳排放超標的懲罰并未明確界定;有所界定的地方也存在力度不大的問題:比如上海規定最高罰款10萬元、北京則規定按照市場均價3至5倍處罰等。
“這些處罰措施對企業來說不算嚴格,只要交了罰款就能繼續生產。并且大多數企業都有僥幸心理,這些罰款是建立在企業超標排放被發現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僥幸沒被發現,那么企業就不用為此付出任何成本。”一位不愿具名的重慶環保界人士說。
盡管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場仍然存在一定阻礙,不過多名分析人士均認為,隨著市場逐步推進,控排企業意識逐漸增強,未來日益成熟的期貨、期權交易以及碳金融衍生品也將進一步推動該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