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華時報訊(記者王碩)昨天,在朝陽賓館,作為朝陽區領導班子第21次集中學習的內容,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南水北調移民報告團的成員們來京做報告。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的淅川,是丹江口水庫的淹沒區,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淅川縣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移民,從1959年至今,移民數量達40萬人,移民強度超過三峽。
7月3日10時58分,河南淅川縣陶岔渠首樞紐的閘門緩緩提起,丹江口水庫的水首次注入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今年汛期過后,丹江水將一路向北,流向北京。據了解,自1952年提出南水北調工程構想以來,淅川縣先后動遷40萬人。其中1959年到1978年,20.2萬淅川人失去了他們的家園,分批遷往青海、湖北、河南三省7縣市,而此次移民也有16.5萬之多,淅川因此成為中國移民第一縣。
昨天下午,淅川縣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報告團來到北京,講述了他們歷時半個多世紀的移民歷史。報告團的成員中,23歲的姚昆玉是淅川縣倉房鎮沿江村移民何兆圣的外孫女,她的外祖父何兆圣是丹江口庫區移民“標本”,他經歷三次大搬遷,從西上青海的輾轉流離,到南下荊門的窘迫生活,再到北渡黃河身處他鄉,何兆圣一生都在為國家工程讓路。
“頂風雨、冒酷暑,恪盡職守,負重拼搏,三年大移民,先后有10名移民干部犧牲在移民工作第一線。”39歲的淅川縣移民干部寇仲講述了移民干部的辛勞。此外,報告團中還有一線民警,有媒體記者,有原移民鄉鎮的鄉長,他們都用了不同的視角講述移民的故事。
報告結束后,朝陽區區長吳桂英代表朝陽區接受了淅川縣縣長趙鵬贈送的丹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