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張秋蕾北京報道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有關負責人近日向媒體通報,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科技支撐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指導各地開展大氣排放清單編制工作,進一步挖掘污染減排潛力,優化大氣污染物減排方案和應急預案,環境保護部日前發布了《大氣細顆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大氣氨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及《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技術指南(試行)》等4項技術文件。
這位負責人指出,以上4項技術文件為試行的指導性文件,旨在為各地編制大氣細顆粒物(PM2.5)、揮發性有機物(VOCs)、氨(NH3)源排放清單,開展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工作提供統一規范的方法,提供了有關的參考數據和工具等,并請各地在試行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及修正的參數數據等及時反饋環境保護部,以便對指南文件進行進一步更新和完善。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這4項技術文件為環境保護部組織實施《清潔空氣研究計劃》所產生的第一批階段性成果。《清潔空氣研究計劃》于2013年9月30日正式啟動實施,圍繞《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底數不清、機理不明、技術不足等科技需求,以解決重污染過程、影響公眾健康和生態環境的突出大氣污染問題為研究重點,研究計劃共設置了4個主題,其中大氣污染源國家法規排放清單及減排支撐技術研究即為針對底數不清問題的首要主題。
這位負責人說,由于我國仍處于社會經濟發展持續上升階段,污染物控制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大氣污染源呈現快速變化的特征,現有污染源清單數據在時間有效性、統一規范性,以及污染物種類涵蓋等方面都難以滿足當前的污染防治需求。因此,亟須構建一套完整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規范體系,以建立既能服務國家大氣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又能為空氣質量模型模擬等研究工作提供基礎數據支撐的時空多尺度大氣污染源動態清單平臺。《清潔空氣研究計劃》實施以來,環境保護部加快推進了相關工作進程,在前期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規范體系的整體思路,即按照污染物種類和行業部門的源類兩個方向分別出發,構建矩陣式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體系,最終形成涵蓋各行業各種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清單編制規范體系。
這位負責人指出,2013年以來,我國華北及中東部地區多次出現重污染天氣,多數城市和地區均以細顆粒物為首要污染物。大氣中的細顆粒物主要由一次直接排放和由SO2、NOx、VOCs、NH3等氣態前體物轉化生成。本次發布的源清單編制技術指南主要針對目前基礎相對薄弱的一次排放PM2.5和VOCs、NH3的源清單編制工作。同時,我國當前的環境管理工作正處于戰略轉型期,在污染物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仍需進一步挖掘污染減排潛力,并加強污染物減排與環境質量改善的直接關聯,《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技術指南》指導各地依據污染源單位排放量對環境質量貢獻大小來對區域內各污染源劃定優先控制等級,確定污染源優控目標,提升污染源控制的環境質量效益。
這位負責人表示,源排放清單編制是開展大氣細顆粒物來源解析的主要技術方法,是科學、有效開展細顆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是制定大氣污染物減排目標、環境空氣質量達標規劃和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的重要基礎和依據。目前,基于《清潔空氣研究計劃》的第二批技術文件也已完成初稿的編制工作,力爭盡快發布,包括可吸入顆粒物(PM10)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以及城市揚塵源、道路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污染源、生物質燃燒源等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及其他相關指南、規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