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從“APEC藍”到“冬奧藍”(生態論苑)
■借籌備和舉辦冬奧會的東風,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協同發展及治霾的力度,使發展與生態和諧共生,北京的“冬奧藍”值得期待
在一些海外媒體看來,空氣質量問題是北京、張家口申辦冬奧會時面臨的最大困難。2022年,來自世界各地的冬奧運動員和觀眾們,能否在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里比賽或觀賽?7月31日,國際奧委會的委員們投票決定,將冬奧會舉辦權交給北京,這也意味著,他們對北京的“藍天”投下了信任票。
去年11月APEC會議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采取高污染工廠停工、揚塵工地停工、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等多項措施,使得北京和周邊地區的空氣質量明顯改善,“APEC藍”一度成為網絡熱詞。毋庸諱言,“APEC藍”和特殊時期的超常規手段治理密不可分,對經濟社會影響較大,成本較高,并非所有措施都可以長效化。人們期待著,通過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通過一系列長效治理政策措施,把“APEC藍”長久保持下去,成為“常態藍”。
努力實現2022年冬奧會期間藍天常在、空氣清新,比去年APEC會議時具有更多有利條件、更充足的治理時間。隨著嚴重灰霾天氣頻繁襲來,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設定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目標,確定了十項具體措施。到北京APEC會議召開時,這場治污攻堅戰和持久戰,剛剛開展了一年多,戰役打響的時間還不久。在極其不利的氣象條件下,要保證APEC會議的良好環境,有必要采取一些特殊的臨時性措施。
隨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深入實施,今年以來又有“鋼牙利齒”的新《環保法》施行,京津冀等地PM2.5(細顆粒物)濃度下降速度有加快之勢,人們頭頂的藍天白云在增多。今年上半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2%,市民們不時在朋友圈里曬藍天、曬白云、曬彩虹,而去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下降4%,與下降5%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今年上半年,三大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都實現了大幅下降。其中,京津冀同比下降22%,長三角下降16.2%,珠三角下降20.5%。其他污染物PM10(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的平均濃度,也呈現明顯下降態勢。
治污攻堅戰和持久戰初見成效,來之不易。以京津冀為例,2014年,三地拿出壓產能、減煤炭、淘汰黃標車等一劑劑“猛藥”,共壓減燃煤2000萬噸,完成老舊車、黃標車淘汰130萬輛。2015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又壓減燃煤1021萬噸,水泥產能150萬噸,平板玻璃300萬重量箱,推廣應用新能源車2.21萬輛。這一個個數字的背后,是壯士斷腕的治理決心,是真金白銀的巨額投入。
病去如抽絲,治理環境污染任重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北京市2017年PM2.5年均濃度要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明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北京每年PM2.5濃度要平均下降5%,改善幅度前所未有。實現這一目標,并且在2022年冬奧會期間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相當于短期內達到西方國家幾十年的治理效果,需要京津冀等地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繼續付出艱苦的努力。
頭頂越來越多的藍天,應該使我們進一步增強治理大氣污染的信心。借籌備和舉辦冬奧會的東風,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協同發展及治霾的力度,使發展與生態和諧共生,北京一定能給全世界的運動員、游客和中國民眾帶來一個比“APEC藍”更藍的“冬奧藍”,帶來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