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發表演講 王東海攝? |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劉會)1月16日,“國研智庫論壇?新年論壇2016”在京召開,主題為“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的中國”,論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出席論壇,并發表題為“協調區域發展”的演講。
王一鳴在演講中表示,因中國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等多重原因,造成區域自然資源分布不均、經濟密度差距大。過去,人們認為,這種不均和差距,不僅讓部分區域的發展受到限制,而且長此以往,也會逐漸拉大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那么,如何看待這種差距就成為我國協調區域發展首要思考的問題。
王一鳴認為,正是因為這種區域發展落差,讓目前中國高速的經濟增長趨于平緩,過渡到中高速期,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創造了永久性動力。本世紀初,中國經濟發展整體呈現出東快西慢、沿海強內陸弱的格局。近些年來,東部沿海地區因資源、市場的飽和增速逐步放慢,而內陸地區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帶動下,區域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有所增長。
同時,王一鳴在演講中分析了協調發展理念下的中國區域發展格局。他認為,對于區域協調發展來說,“結果公平”是需要不斷努力實現的遠期目標,當前更重要的是創造“機會公平”的環境,調動各個地區發揮其聰明才智,創造符合本地區特點的發展模式,在此過程中向結果公平趨近。
為此,王一鳴就如何協調區域發展和實現“結果公平”的遠期目標提出三點指導性意見:
第一,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因市場化的改革,中國勞動力、資本、技術的流動規模發生巨大的變化,遠遠超過上世紀末。但流動中的障礙,如農業轉移人口不能落戶、基本公共服務不能普及等問題,仍制約著自由要素的合理流動。因此,中國需要加快建立統一性的全國市場,清理阻礙要素流動的障礙,實現自由要素跨區域的合理流動,勞動力等資源跨區域分享。
第二,政府要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政策扶持力度,做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因各個區域公共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導致局部地區優質資源過度集中,比如,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教育、醫療等資源密集,導致人均資源占有率下降,公共基本服務負擔過重。因此,政府應積極支持老少邊窮地區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主題功能區制度,做到不同區域的人群均可享有相對平等的資源,緩解局部區域壓力的同時,也能拉動協調其他邊緣區域的發展。
第三,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增長帶。科技的日星月異讓影響內陸發展的傳統自然資源等不利因素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內陸地區可憑借特色產業區域,形成中國經濟帶的新增長極。比如,作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點內陸城市重慶,憑借當地良好的產業基礎與完善的配套資源,目前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