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東道西
這些年來,有些地方政府為追求經濟發展,把精力投注到了招商引資工業園區和城鎮化的建設上,卻往往無視河道的管理。
這兩天,湖北的武漢、江蘇的蘇南地區,連遭暴雨襲擊,到處水勢洶涌,一片汪洋。
昨天一天,來自朋友圈的各種圖片視頻和其他信息,顯示了這些地方雨澇險情的嚴重性。
我的故鄉蘇南地區,這個季節原本就是梅雨天氣,是汛期,雨水多受淹原本也是稀松平常的事,黃梅天在房子里捉小魚,過去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不過,那個時候,水勢來得快走得也快,這就是故鄉黃梅天的特色。但是,這些年雨澇險情,情況卻似一年嚴重過一年。
比如今年,故鄉一些原本就不會淹或者想不到會淹的地方,也都成了澤國。這令我很意外。
當然,一個重要原因是,今年故鄉的雨量確實特別大,監測的數據確實支持了這一觀點。
不過,“今年的雨水特別大”,幾乎成為近幾年不僅是故鄉而且是中國所有地方暴雨襲擊后“看海”的原因。
把責任推給自然災害,是最容易的事,但是,雨澇險情成為如今的常態,卻透著一種不正常。
比如蘇南地區,大家對黃梅天的雨澇,本就有心理預期。按照常態,照理應該早有準備,當然這些遭遇雨澇險情的地區也確實早做了準備,從天氣預報到日常管理,從各種預案以及雨澇發生后的應急措施,一應俱全。但是,為什么這些努力不能緩解黃梅天的雨澇險情,相反,給人的感覺卻是一年比一年嚴重,每年都那么令人提心吊膽?
除了“今年雨水特別大”的原因外,一定還有其他什么地方也出了問題。
過去蘇南地區河道縱橫交錯,水流通暢。梅雨季節水勢雖猛,但一代代人累積的經驗教訓,比如平時注重河道疏浚,暴雨來襲時主動開閘放水,等等,使這種雨澇造成的傷害有限。
但這些年來,有些地方政府為追求經濟發展,把精力投注到招商引資工業園區和城鎮化的建設上,規劃注重了園區小區廠房公路,卻往往無視河道的管理。例如,前幾天就有媒體爆出,武漢潰堤的堤壩20年未加固;前不久,央視記者調查也發現,都昌一地1萬多座山塘和農村水利設施大多數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幾十年過去了,除了小修小補外,幾乎都沒有經過系統整治維護……
此外,在一些地方,新型城鎮化及所謂萬畝良田政策,遷房并村造小區,騰籠換鳥,為工業園區開疆拓土。原來路邊那些叢生的雜樹灌木,鋪上了現代化的草坪,種上了景觀樹。然而,某些曾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清水粼粼的河道,或被填埋,或被堵塞,或被污染……比如我所熟悉的故鄉,河道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剩下的,還有變成了臭水塘……在貌似整潔的現代表征下,大地的毛細血管被堵塞,它的蓄水和自我調節功能,卻被破壞了。
于是,那連綿滂沱而下的雨水,只能在水泥地面逡巡徘徊,一點點流向路邊的下水道,而無論老城市,還是新式城鎮,下水道建設的問題,原本飽受批評,它們有限的能力,以及殘存的水系,已經很難分擔大地曾經的責任。
于是,水就涌了起來,雨澇,也成了一年年的難題。所能選擇的,無非就是大禹的父親鯀曾經使用的方法——堵。這樣的話,雨澇險情能不一年比一年嚴重嗎?
□朱學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