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理念新發展·聚焦十三五系列調研】
地處云南省西部的大理,是我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是大理優美環境的生動寫照,良好的生態是大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云南調研,作出了云南要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和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重要指示。如何結合大理實際,貫徹落實好習總書記重要指示,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大理綠色發展,近期,我們進行了專題調研和思考。
1.以完善制度為引領,逐步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基礎
高原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更明顯的地區特點,環境的脆弱性和生態建設的困難更加明顯。為更好地應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各項問題,大理選擇從完善生態保護、嚴格管理的各項制度和規劃著手,從頂層設計上開始,貫徹和指導生態文明建設,規范化地逐步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
1.堅持依法治理,不斷完善地方法規體系。相繼出臺了洱海保護管理條例、蒼山保護管理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洱海海西保護條例、濕地保護條例等法規。始終堅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安全,生態文明建設走上法治化、規范化軌道。
2.成立了州級和重點縣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完善了洱海流域管理體制、執法體制。先后編制了《大理生態州建設規劃(2009-2020年)》《大理州主體功能區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3-2030年)》《大理州濕地保護規劃》和《洱海保護和流域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及7個專項子規劃。出臺了《大理州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州創建實施方案》等指導性文件。開展了全州國土功能區劃,劃定洱海保護和海西保護紅線。
3.洱海保護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洱海保護治理是大理州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大理州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扎實推進依法治湖、工程治湖、科學治湖、全民治湖和網格化管理。共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14座、村落污水處理設施155座、多塘生物凈化系統86個、生態濕地1.8萬畝。抓實清垃圾、清糞便、清溝渠、控漫灌、封堵排污口,全民參與清除垃圾糞便,每年清理50萬噸以上,封堵排污口1378個。建立五級網格化管理責任體系,實現保護治理精細化。洱海水質穩定在Ⅲ類,“十二五”時期有30個月達到Ⅱ類。
4.生態州建設不斷取得進展。抓實森林資源管護,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森林覆蓋率達60.3%。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不斷加強,蒼山成功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劍川縣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大理市創建為國家園林城市,云龍、賓川、彌渡、南澗創建為省級園林縣城,城市綠化覆蓋率達29%。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治理水土流失967平方公里。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4個、省級生態鄉鎮46個、州級生態村576個。
5.嚴格落實節能減排措施。加快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全州已建成高原特色農業基地1300萬畝。實現縣城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扎實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嚴把環保準入關,嚴格限制高消耗、高污染排放項目建設,從源頭控制和預防環境污染。有序淘汰落后產能,實施污染減排項目,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嚴格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
2.大理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面臨的矛盾和挑戰
大理州生態文明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生態建設的層次還較低、基礎還不牢固,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還很艱巨。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增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加快補齊短板,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1.加快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大理位屬金沙江流域、瀾滄江流域和紅河發源地,山地多、平壩少,加快城鎮建設、園區建設與保護耕地的矛盾突出;工業產業層次低,結構不合理,礦產資源開發效率低,產業轉型升級和節能減排任務重;城鄉截污治污管網不完善,與快速增長的城鎮人口和旅游業發展不相適應。
2.洱海保護治理任務艱巨。洱海屬城市近郊湖泊,流域人口80多萬。目前洱海正處于富營養化初期和保護治理的重要“拐點”,保護治理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截污治污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滯后,環洱海截污治污工程尚未實現全覆蓋,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不足60%,中心集鎮污水處理率不足40%。主要入湖河流水質情況不容樂觀,根據監測,2015年Ⅰ~Ⅲ類的斷面有8個,僅占14.3%,Ⅳ類斷面12個,占21.4%,Ⅴ類斷面15個,占26.8%,劣Ⅴ類斷面21個,占37.5%。同時,由于蒼山十八溪清水被大量截留導致嚴重斷流,清水入湖量嚴重不足。如遇持續高溫少雨等極端氣候,仍然存在暴發藍藻水華的風險。
3.農村面源污染未引起足夠重視。人為活動和資源開發導致部分區域水土流失、河道斷流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加劇;鄉村飲用水源地存在諸多安全隱患;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導致土壤板結、水體污染;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不足30%,垃圾亂填、亂埋、亂燒、亂堆帶來二次污染的安全隱患依然存在。
4.生態建設投入差距較大。州縣市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財政投入生態建設的財力有限,全州面上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還有較大差距。部分企業受市場需求不足和經營效益低下影響,環境保護投入不足。生態建設投融資手段單一,項目資金缺口較大,導致部分項目推進緩慢。
5.生態優勢未轉化為經濟優勢。大理在保護和改善生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資源的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不完善,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結合不夠緊密,實現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變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3.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的思路和辦法
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是大理增進廣大群眾生態福祉的要求,也是大理發揮優勢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要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抓手,統籌山水林田湖綜合保護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努力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為實現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社會發展全過程的發展目標,大理將遵循以下發展思路:
1.突出洱海保護治理這一核心工作,確保洱海水質穩定好轉。確保“十三五”期間洱海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有30個月、力爭35個月達到Ⅱ類。認真實施《洱海保護治理與流域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及7個專項子規劃,投資100億元以上,全力實施流域截污治污、主要入湖河道綜合整治、流域生態建設、水資源統籌利用、產業結構調整、流域監管保障“六大工程”,抓實大理市城鄉統供水、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林業生態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等工作。加強洱海流域聯合聯動執法力量建設,完善機制,建強隊伍,依法規范洱海流域各項生產生活行為。加大“兩污”、違章建筑、無序經營的整治力度,規范和加強沿湖旅游設施管理,以超常規的措施確保污水不流入洱海,把各項環保法律法規貫徹落實到洱海保護治理的各個環節。加快洱海流域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加快發展有機農業、休閑農業,逐步減少大蒜等高肥水作物,推進化肥農藥的減量化使用,持續抓好流域畜禽糞便收集清運和資源化利用,確保氮磷零增長。加強洱海保護治理宣傳教育,推進洱海保護治理進機關、進鄉鎮、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村組,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保護洱海的主人翁作用,持續深入開展“三清潔”活動,使洱海保護治理成為人人有責、共治共享的過程。完善“五級網格化”管理責任體系,細化各級各部門洱海保護治理職能職責,壓實縣市“河長”、鄉鎮“段長”、村委會(社區)“片長”和“三員”責任。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制,細化考核指標,完善考核辦法,將洱海保護治理納入“為官不為”專項整治,嚴格責任追究,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2.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推進生態建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圍繞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目標,搶抓大理市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試點機遇,整合資源,強化融資,著力構建“一核四區”新布局。加強風景名勝觀光、民族鄉村體驗、歷史古跡探秘、宗教文化交流、溫泉醫療養生、運動賽事探險、美食娛樂購物等特色產品開發,每年推出1-2個精品旅游景區。強化旅游交通、游客服務和自駕車營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拓旅游航線,加快發展智慧旅游等新業態;規范提升酒店民宿行業,創新開發旅游商品。力爭到“十三五”末旅游業總收入實現翻番,旅游業發展成為富民富州導向型支柱產業。
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上,走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路子,加大無公害、綠色、有機及地理標志產品培育力度,利用農村電子商務擴大農產品網上銷售。依托豐富的生物資源和龍頭企業,壯大中藥材種植基地,加強產品研發,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抓好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裝備制造,全力打造清潔能源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和跨區域電力交換樞紐。支持好力帆駿馬20萬輛出口型輕卡和14萬輛電動車、明陽集團大理制造基地等一批轉型升級項目,壯大先進裝備制造業。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對建材、礦冶等支柱產業改造力度,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改善供給結構,有效化解過剩產能。
3.更加注重統籌兼顧,全面推進生態州創建。實施退耕還林及陡坡地生態治理、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低效林改造、石漠化治理、農村能源建設等工程,加大公益林管護力度。加強城鄉綠化,繼續抓好省級園林縣城創建,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62%,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7%以上,綠地率達33%以上。
重點抓好洱源和環洱海濕地恢復建設,加強西湖、東草海國家濕地公園,以及劍湖、草海、東湖、海西海、天池等濕地的生態保護和污染綜合治理,積極探索“以濕養濕”新路子,打造大理高原濕地品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和恢復示范區建設,以蒼山世界地質公園為重點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大理)繁育基地建設。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行為,加大外來有害生物物種防治。制定和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點縣、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圍繞到2020年把大理創建為國家級生態州的總體目標,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加大生態創建力度,力爭到2019年底,全州12縣市均達到國家級生態縣創建標準,大理市完成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充分整合項目資金,實施村莊綠化美化亮化工程,保護村莊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加強古城、古鎮、古村落、古建筑、古樹名木保護。
4.嚴格資源環境保護,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嚴格落實耕地管護政策,嚴守447.75萬畝耕地紅線。加強土地利用空間管控,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優化新增建設用地管理。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規范地下水開采,推廣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提高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回收率,嚴厲打擊非法私挖濫采、亂采行為。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加快推進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建設生態宜居城鎮。推進城鎮供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加快城鎮污水、垃圾收處設施建設全覆蓋,到2020年,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6%。加強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設和管理,重點抓好入河(湖)排污口監督管理及排污總量控制。實施沘江流域、北衙礦業周邊、漕澗工業園區周邊土壤污染調查與治理修復工程。加快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清運、回收和無害化處置體系。加強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廣使用農家肥、有機肥和測土配方施肥,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加強重點用能單位和減排單位管理,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加大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管和規模化養殖場減排工作力度,加強冶金建材等行業脫硫脫硝項目建設及運行管理,嚴格污染減排“一票否決”制,實現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加強縣級環境監測站能力建設,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提高環境風險防控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加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力度,抓好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
5.創新體制機制法制建設,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充分發揮州縣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的組織協調作用,加強對生態建設的組織領導。完善生態建設體制機制,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實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建立完善生態紅線監管機制,探索“兩污”市場化運作,理順重點生態功能區管理機制,穩步推進水利改革。充分發揮民族區域立法優勢,逐步形成科學、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建設法規制度保障。嚴格執行新環保法等法律和大理州洱海保護、海西保護、蒼山保護、濕地保護、水資源保護等法規,依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對大理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整合各級各類資金,加大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州縣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以洱海截污工程建設為突破,在資源環境、生態保護等領域積極推廣PPP模式。加快推動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轉變,弘揚大理“敬畏自然、樂山樂水、淳樸自律”的傳統生態價值觀,營造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中共大理州委副書記、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