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核廣東太平嶺核電1號機組順利完成外穹頂封頂
5月30日,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落下,中廣核廣東太平嶺核電廠1號機組核島外穹頂澆筑順利完成,這標志著國家首座生態核電建設示范項目、粵港澳大灣區首個“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項目——太平嶺核電1號機組主體結構全面完工,為后續運營投產奠定了基礎。
太平嶺核電整體規劃建設6臺“華龍一號”機組,中建二局施工內容包括一期1、2號機組核島土建施工和鋼襯里施工任務。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年發電量將超過500億千瓦時,可等效減少標煤消耗超15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4120萬噸,環保效益相當于種植了近11.3萬公頃森林。
“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擁有一個顯著特點——使用大容積雙層安全殼,實現功能分離,內殼主要作用是抵御各種事故下及可能的嚴重事故下內部的高溫高壓,外殼主要作用是抵御包括飛機撞擊在內的各種外部災害的作用,保護內殼及其內部結構不受影響。
太平嶺核電1號機組外安全殼分為筒體結構、外掛水箱和半球形穹頂結構三部分,本次澆筑為半球形穹頂結構封頂,其半徑36米、壁厚1.5米、高約11米,完成后將進一步提升機組安全性和密封性。外穹頂作為外殼的重要組成,自身物項繁多,鋼筋布置密集,施工邏輯緊密復雜。因此,外穹頂澆筑不僅是核島混凝土施工的重要一環,也是核島土建施工重要的里程碑節點。
針對外穹頂施工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中廣核惠州核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州核電公司”)聚焦“外穹頂封頂”關鍵任務,對過程重點工作進行專題研究、嚴格把關。期間,惠州核電組織中建二局等項目建設單位先后開展了施工先決條件檢查,安全質量專項檢查,以及多次現場綜合隱蔽檢查,召開聯席會議共百余次,對檢查發現的問題及時制定方案并整改完善,以嚴慎細實的作風確保核安全萬無一失,如期推動1號機組外穹頂封頂混凝土澆筑圓滿完成。
錨定“國家優質工程、國際標桿工程、生態示范工程”的高質量建設目標,太平嶺核電始終堅持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方向,著力提升機組安全性、經濟性,打造具有惠核特色的創新型核電基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建設過程中,針對核島內部結構復雜,人員通行時間長的問題,惠州核電聯合中建二局自主研發設計了液壓頂升平橋和施工升降機,其安裝高度約為60米,配置了雙籠施工升降機,每小時的運載能力達到480人次,液壓頂升平橋和施工升降機在太平嶺項目的成功應用,打破了十幾年來傳統的人員通道設置形式,不僅提高了太平嶺核電人員通行效率,也為其他核電項目建設提供指導和借鑒意義。
此外,在1號機組外穹頂澆筑過程中,外穹頂外側模板還采用了鋁合金材質定型模板,這在全國在建核電中隸屬首次。中建二局1號核島黨員攻堅隊負責人鄧亮文介紹,相較于傳統木模,鋁模的質量較為輕便,便于現場安裝,有利于現場施工優化;同時,外安全殼模板體系還設置內外雙層模板,通過鋼穹頂免拆模板的技術應用,顯著節省了內側拆模時間,有效減少了現場施工量。
中廣核惠州核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章國強表示,當前太平嶺核電工程建設穩步推進,1號機組正處在熱態功能試驗前的關鍵階段,按計劃將于年內裝料并網;2號機組正處于安裝上量高峰,一期工程兩臺機組預計將于2025年陸續投產發電。“華龍一號”單臺機組每年將為大灣區提供清潔電力近100億度,能夠源源不斷地為大灣區提供清潔電力,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保障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