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各地各部門聞令而動,共同推進,一年多來,“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邁出了堅實步伐。截至今年6月,“三北”工程攻堅戰重點項目已開工40個,完成造林種草2000多萬畝,“三北”工程這道綠色屏障正不斷延伸、加固。
實施“三北”工程是國家重大戰略。20世紀70年代,“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僅為5.05%,土地生產力極低,每公頃農田糧食產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從根本上改變“三北”地區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遏制風沙侵蝕和水土流失等問題,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在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戰略決策,通過造林種草有計劃地營造帶、片、網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改變“三北”地區生產生活條件。
1978年,“三北”工程正式啟動,計劃用73年時間,使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構筑一道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使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這也開創了我國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先例。多年來,各級各地踐行群眾路線,統籌治沙與致富協調發展、增綠與增收共同推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多次到“三北”工程建設區考察,為“三北”工程建設提出明確指引。如今“三北”工程已成為造福人民的民心工程。
人民群眾是“三北”工程的主力建設者。在黨的領導下,“三北”治沙人鍥而不舍,一茬接著一茬,一代接著一代,以尺寸之功積累千秋之利。在工程啟動實施的1978年,國家財力有限,在此背景下,結合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改革和全民義務植樹等政策,采取國家投一點、社會補一點、人民群眾做主力軍的方式,形成了以中央投資為導向,群眾投工投勞投資占主體的建設模式。“三北”工程是為人民造林、靠人民造林的偉大壯舉。
尊重群眾首創精神,“三北”工程凝聚起人民群眾最廣泛的智慧。在“三北”工程建設過程中,形成了寧夏中衛沙坡頭、甘肅民勤、內蒙古磴口、新疆柯柯牙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在沙坡頭固沙治沙初期,技術人員偶然發現群眾用麥草在沙子里扎出的“中衛固沙林場”幾個字沒有被夜間流動的沙濤所淹沒,由此產生了新靈感,先后用麥草試扎了帶狀、格狀、三角狀等沙障,終于探索出“麥草方格”固沙法。從此,扎制草方格沙障成為每一位“三北”人必練的基本功,他們堅持不懈,編織出漫無邊際的草方格地毯,用此罩住了滾滾流沙。
人民群眾是“三北”精神的主要締造者。以石光銀、王有德、牛玉琴、八步沙林場“六老漢”等為代表的治沙英雄們用實際行動鑄就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三北”精神,成為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強大精神動力。“一輩子只干一件事”是“七一勛章”獲得者石光銀的真實寫照。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懷著鎖住黃沙、拔除窮根的堅定信念,辭去鄉農場場長職務,舉家搬進沙區,帶領鄉親投身治沙事業,在荒沙、堿灘上累計造林數十萬畝,在毛烏素沙漠南緣構筑起一道長百余里的綠色屏障。“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是“人民楷模”王有德的人生誓言,他帶領干部群眾走出一條“以林為主、林副并舉、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改革發展之路,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有效阻止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
“三北”工程在開創防沙治沙新局面的同時,也積極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防沙治沙和民生改善,努力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協調發展。通過大力發展干鮮果品等生態經濟林產業,林-藥、林-菌、林-菜、林-草等林下經濟,“三北”工程助力黃土高原、新疆綠洲、燕山山地等建設了一批產業帶和產業集群,林副產品加工產業鏈不斷延伸,極大改善了區域經濟結構。因地制宜建設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沙漠公園,利用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廣大游客提供了優良的生態產品,生態旅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日漸凸顯。依托荒漠地區充裕的沙漠、戈壁、荒灘等土地資源,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正在加快建設,設施農牧業、節水型種植業等在板下板間發展,形成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草光互補”產業模式,實現新能源開發、生態修復和產業發展“一舉三得”。
“三北”工程建設將為民族永續發展筑起牢不可破的綠色長城。我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勇擔責任使命,不畏困難挑戰,勠力同心,持之以恒,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定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