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鄉村生態產業 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落實這些重要要求,需要優選鄉村生態產業,加快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深化農業產業變革,調整種植業和養殖業結構,推行種養結合,加強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拓展農業產業向二三產延伸,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構建農業綠色發展產業鏈價值鏈,提升農業的綜合價值。
優化農業生產空間布局。建立農業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名錄,把控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方式,明確種植業、養殖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加強產業準入管理和資源環境底線約束。開展名特優品種培育和“三品一標”基地建設,采取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等措施,促進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例如,福建省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提升綠色農業價值,支持創建省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省市縣三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全省生態果菜茶園面積占比70%以上。
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功能區建設。合理制定產業規劃,形成市場需求與資源稀缺程度相匹配的農業生產布局,將農業增產導向轉變為提質導向,推動農業功能區綠色發展。按照優勢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的布局,引導農業發展向優勢區聚集,減輕非優勢區發展農業的壓力,化解空間布局上資源錯配和供給錯位的結構性矛盾。
推動生態種植和養殖產業轉型升級。強化傳統農業產業升級,注重生態種植和養殖融合,形成以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為基礎,龍頭企業帶動的種植養殖產業聯合體。推動區域生態農場建設,在高養殖密度區推行種養結合,優化種植業、畜禽養殖業和水產養殖等產業布局,構建林果雞、桑雞魚、稻鴨魚等多種生態種養模式。以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重點,將農田建設與養殖場建設相結合,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支持種植養殖結合型循環農業試點和生態循環養殖場建設。例如,黑龍江省五常市轉變生態產業發展方式,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推進稻蝦種養、稻蟹種養等種養模式,提升稻米產業質量。
合理調整種植業和養殖業結構,擴大專用優質稻谷、小麥、玉米種植面積,提高谷物優勢產能,擴大糧豆輪作種植方式,增加雜糧雜豆、優質飼草料等種植面積。按照環境承載容量,合理布局畜禽養殖場。推行漁業健康生態養殖模式,合理確定湖泊、水庫、灘涂等水產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根據區域土壤特性和作物養分需求,以種定養,合理規劃糧經飼種植結構,實現農作物綠色清潔生產與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的高效配置。推動循環產業鏈延伸和產業、產品與業態創新,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加工利用,構建糧、菜、果、茶、畜禽等農產品生產和加工一體化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例如,云南省普洱市積極發展鄉村生態產業,大力開發綠色食品,倡導綠色消費,圍繞茶業、咖啡、果業、林下藥材、肉牛5個重點產業,培育生態產業新平臺發展模式,打造茶葉、咖啡、石斛等品牌莊園。
培育鄉村新興生態產業。堅持保護生態優先,發展優勢產業,推進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支持各地區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強化鄉村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培育新興生態產業,推進鄉村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
充分發揮鄉村生態資源優勢,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開展生態產業園、田園綜合體、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現代農業莊園和特色小鎮等示范創建。實施鄉村生態旅游工程,推動鄉村生態旅游與康養、教育和文化產業融合,創建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鄉村,支持特色民宿和休閑農莊建設。完善精品旅游線路,延長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樹立區域鄉村生態旅游品牌,拓寬旅游產品營銷網絡,擴增農業生態產品供給,提高鄉村生態產品價值。例如,浙江省麗水市探索依托農業、旅游業為核心的生態產業化發展之路,構建“麗水山居”田園民宿、“麗水山景”鄉村旅游等區域公用品牌。
推進農業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拓展農業生態產品流通渠道,降低農業生態產品交易成本,打通資源變資產和資產變資本的通道。完善農業生態產品市場交易規則,明確規定農業生態產品的交易主體、交易流程和交易方式。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生態產品市場。加強農產品綠色供應鏈閉環管理,推行農產品質量認證,完善農產品從農田到市場的追溯鏈條,提升綠色農產品供給能力,促進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