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9月底以來,人民幣對美元香港NDF報價持續下跌,國內銀行間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也在11月30日到12月16日期間連續12個交易日觸及“跌停”。媒體對此進行了密集報道,但存在渲染成分,容易引起誤解。人民幣即期匯率的多次觸及“跌停”確實反映了市場存在看空人民幣的情緒,但并不意味著人民幣進入貶值通道。對此我們要客觀看待,無需恐慌,更無需反應過度。
一、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連日“跌停”不應被誤讀和夸大
目前,我國外匯市場包括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柜臺零售交易兩個層次。其中,銀行間外匯市場存在競價和詢價兩種即期外匯交易,還存在外幣掉期、期權和遠期結售匯三種遠期外匯交易。國內的人民幣匯率存在:銀行間中間價、競價即期匯率、詢價即期匯率、人民幣遠期匯率、銀行的外匯牌價等多種形式,其中,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是各類匯價的核心,它既是銀行間日元、歐元等其他貨幣中間價的套算基準,也是銀行間即期外匯交易和面向個人、企業客戶的零售柜臺交易中美元兌人民幣外匯牌價的參照標準。按照目前規定,銀行間美元兌人民幣即期匯率被限定在中間價上下5‰的范圍內浮動,銀行對客戶美元現匯掛牌匯價實行最大買賣價差不得超過銀行間中間價的1%的非對稱性管理。
1、此“跌停”非彼“跌停”
一說“跌停”,就不禁讓人聯想到最常見的股票10%的跌停板限制。但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跌停”的事實是:在國內銀行間外匯市場的詢價交易中,美元對人民幣即期匯率盤中連日觸及5‰的交易區間上限。盡管“跌停”二字頗為刺激眼球,但實際上并不可怕。首先,觸及5‰浮動上限的是銀行間詢價交易中的即期匯率。詢價交易是以銀行間交易主體之間的雙邊授信、雙邊清算的方式進行的,與集合競價交易相比,受中央銀行干預小,更加反映市場的選擇,是較集合競價即期匯率更為市場化的匯率。但從交易量上看,詢價交易要遠小于集合競價交易。其次,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只是在盤中觸及“跌停”,但收盤時又有所回升,最終脫離跌停。所以從收盤價來看,人民幣兌美元并未出現貶值。再次,即使出現“跌停”,也只是在上浮5‰的范圍內,其幅度相當有限。
2、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非但沒有貶值,反而略有升值
從11月30日至12月2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無論是以銀行間中間價計算還是以銀行間即期匯率、銀行外匯牌價計算,均是非但沒有貶值,反而略有升值。12月23日銀行間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為1:6.3209,較11月29日升值0.6%;銀行間詢價與競價交易即期匯率收盤價分別為1:6.3401和1:6.3378 ,分別較11月29日升值0.59%和0.64%;中國銀行美元兌人民幣匯賣價為1: 6.3514,較11月29日升值0.73%。12月16日,銀行間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盤中還創下2005年匯改以來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