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框架體系
●基本形成適合國內外投資者共同參與的、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市場體系
●基本形成以具有行業領導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機構為骨干、中外資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體系
●基本形成與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金融產品創新和交易中心
●基本形成符合國際通行慣例、規范有序的交易制度和法律體系的金融發展環境
上海東方早報記者昨日獲悉,醞釀兩年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一五”規劃》(簡稱《規劃》)終于亮相。
根據《規劃》,“十一五”期間,上海將在實現“四個基本形成”的基礎上,使上海在國內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增強,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明顯提高,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金融中心之一。
記者從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了解到,由金融辦牽頭的《規劃》制訂工作始于2004年,“整個過程中,我們征求了很多相關部門的意見”。
《規劃》中的量化目標提出,預計到2010年,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包括在上海金融市場發行的股票、國債、企業債券、企業短期融資券等)占國內融資總額的比重達到25%左右;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80萬億元左右;上海金融機構資產總額占全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比重達到10%左右;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繼續保持國內領先,逐步實現國際接軌。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戴國強告訴記者,此前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沒有專門規劃,因此這一《規劃》可被視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首個“行動指南”。
“從2004年開始,我們被召集開了五六次討論會。就在前兩周,我們還開過一次討論會。”戴國強說,與會的包括央行上海總部、各金融機構(銀行、證券、基金、保險業)的管理人員和研究人員,討論議題包括“十一五”期間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的突破口等。
交大安泰經濟管理學院潘英麗教授透露,討論包括了“突破口”在內的很多話題。她指出,上海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道路上,仍存在金融規模和制度上的不足。因此,在資本項目未開放的現階段,上海首先要把內部市場做大做強,包括健全制度、提高市場透明度、加強金融產品創新等,“先把基礎打扎實,再考慮對外開放”。《規劃》指出,上海將以金融產品創新為突破口,并預計到2010年末,上海貨幣市場年交易額將達到40萬億元,成為全國資金集散中心;上海證券市場市值將達到7萬億元,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股票市場之一。目前滬深兩市證券市場市值已經超過7萬億元,其中滬市已經突破5萬億元,這意味著到2010年,滬市將再造一個目前規模的深市。此外,上海期貨交易所將建設成為世界排名前10位的有重要影響力的交易所,成為重要的國際商品定價中心;黃金市場發展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市場;產權市場發展成為全國性產權交易市場。
同時,上海將在“十一五”期間,吸引和培育骨干金融企業為重點,加強中外資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多元化金融機構體系的建設,大力發展為金融業服務的金融輔助產業,保持和增強中資金融機構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的國內領先地位,保持和增強上海作為外資金融機構主要集聚地和總部所在地的地位。上海還將加快培育我國支付卡品牌,爭取在“十一五”期間從上海誕生一個屬于中國的世界級支付卡品牌。(記者 俞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