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建行、招行、光大、民生、東亞、花旗銀行
七家銀行集體反擊殷劍鋒《理財產品評價報告》
3月1日,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發布《2008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將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風波推向更高峰。
《報告》甫一出臺,即遭到中外銀行集體反對。“對這份報告,我們很遺憾”,“應該說他們做了一件自己并不很擅長的事情”。工行、建行、招行、光大、民生、東亞、花旗等七家中外銀行對報告反應一致,且相當激烈,并接受理財周報獨家采訪。
《報告》稱,結構性理財產品問題最多,中資銀行不具備產品設計、創新能力,信息披露不透明;外資銀行結構設計越來越復雜,但投資價值越來越差,信息披露較中資銀行更不透明。
殷劍鋒:“我們的模型是自己建立的”
銀行:“他們不懂交易”
據悉,《報告》是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結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劍鋒領導下完成。該研究項目籌備兩年,去年低調推出,今年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高調拋向銀監會、銀行、基金公司等業內高層。
《報告》稱:“鑒于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繁多、結構復雜,本評價模型體系是以標準的金融工程技術為基礎,經過基礎資產數據隨機擬合、產品結構程序編程和計算機模擬仿真之后,得到最終的評價指標。”
殷劍鋒對理財周報記者說:“我們的模型是自己建立的,花了兩年時間。我們有很強大的研究團隊,成員為金融工程、數學、計算機學博士。我不太清楚中資行是否能從外資行拿到原始設計模型,估計不會拿到。”
“理論和實際還是相脫節的,該研究報告是一家之言。”民生銀行(600016行情,股吧)金融市場部人民幣產品總監鄭智軍說,“姑且不說評價模型正確與否,該模型與國際投行的專業模型相比又有多專業,對國際市場又有多少了解,恐怕還是書本知識。”
“每家銀行都希望設計風險低、收益高的產品,但是就算模型建立再好,也會遇到市場中的一些不可預估的非正常因素影響,例如次級債危機對全球股市的影響。”招商銀行(600036行情,股吧)總行零售銀行部總經理劉建軍說。
“要真正了解一個衍生產品,需要把其拆分成最簡單的一個看漲看跌期權,但是中間要經過好幾層結構,他們不懂交易,而且一個模型的設定要經過很長時間,數據一定要是真實交易數據,他的數據從哪里來的?不是市場每天真實交易數據這個模型就沒有意義。銀行要為自己的信譽考慮,不可能拿些完全沒有價值的產品賣給客戶,銀行是天天要跟客戶打交道的。”工行負責人說。
此外,對于《報告》的計算方法,銀行也有相當大的意見,《報告》稱,某外資銀行產品因其“超額收益率”低至-3.01%,居投資價值最差產品榜首。該銀行人士稱,產品尚未到期,實際投資回報只有到期才能得出。當前不能臆測。
殷劍鋒:中資行類似“洋打工”
銀行:我們不是“二道販子”
《報告》稱:“同樣聯接境外股票的產品相比較,中資銀行的表現要差于外資銀行。考慮到中資銀行的產品基本來自外資銀行,這種現象或許深刻表明,先進的技術是買不來的,中資銀行必須提高自身的產品設計能力。”
殷劍鋒對理財周報記者說,中資銀行長期扮演“二道販子”,類似“洋打工”的角色,產品從外資行或投行買,大錢讓交易對手賺取;并且,由于研發能力缺失,對于外資行給的產品沒有甄別能力,因此這類產品風險頻出。
工行相關負責人對理財周報記者說:“并不是直接購買,而是做對沖交易,背后結構確實是外資銀行提供,但是,外資行甚至包括花旗、匯豐也不是所有產品都自己設計,只有高盛、摩根士丹利這類國際投行有這樣的設計能力。”
“首先要區分,不是外資行創新,中資行買外資行產品,而是由于國內沒有衍生市場,只能找在海外市場有交易能力和做市能力的機構提供這樣的結構。也就是說,國內所有銀行,包括中資行、外資行都要買境外的結構。”工行相關負責人說。
“外資行賺大部分的錢,這種說法也有誤。即使中資銀行沒有定價能力,但在做掛鉤海外結構性產品時,對于同一類產品也會貨比三家,挑選價格最合理的產品。并且外資行之所以能賺這個錢,是基于他們的風險管理能力和國際市場交易能力,外資行本身就首先承擔市場風險,交易能力不同的銀行賺取的利潤差別會非常大。”
殷劍鋒:產品結構和凈值公布不透明
銀行:《報告》沒有對后續揭示作出評價
《報告》除了指責中資銀行是“二道販子”之外,對于銀行“信息不透明”的指責最多。對于銀行理財產品不透明的指責分為兩塊,第一是在產品設計時,掛鉤產品基礎資產及收益模式不透明;第二是產品凈值公布不透明。
殷劍鋒說:“我們衡量銀行理財產品透明不透明主要看產品的基礎資產,掛鉤股票哪些是基礎資產;第二看聯結方式,銀行是否公布中間結構及收益函數,什么情況下產品會獲得較好收益,收益風險來自哪里。”
他還表示,2007年不透明產品主要有以信貸資產為基礎資產的產品,這種信貸資產掛鉤的是哪個行業,哪個企業貸的資產,現在這類產品都說貸給某家優質企業,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
光大銀行零售業務部副總經理張旭陽說:“指責我們不透明的部分原因是他們數據采集不全,我們的產品說明在各種手冊、門戶網站都有詳細揭示,社科院報告沒有對后續揭示作出評價。”
民生銀行鄭智軍說:“我們的結構很透明,就算是非凡理財人民幣第十二期產品掛鉤八只港股,受次債危機的影響出現收益問題。但是我們的合約寫得很清楚:掛鉤價格、什么時候何種收益。”
建行交易產品開發團隊黃輝說:“建行一直很關注產品風險揭示的問題,相關的收益風險我們都在產品說明書中寫明,銷售的時候也會去跟客戶說。建行已到期產品,還沒有這樣的情況。”
某外資銀行負責人對記者說:“我們為客戶提供詳細的產品說明書,客戶同時可以從客戶經理處獲取即時產品信息。產品信息還可以通過網上、電話和傳真銀行獲得。我們還提供QDII海外共同基金、QDII債券和QDII結構性票據逐日結算價。”
劉建軍說:“非專業人士對于結構性產品一般都研究不透,銀行也不可能連計算方法都告訴客戶,只能跟客戶講投資哪些領域,收益在哪里、風險在哪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出現問題在國際上是很正常的,理財都是有風險的,作為銀行,第一是要給客戶講清楚,第二是客戶要增強識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