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偉 制圖
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在5月份突然踩了“點剎”:全月央行總計從市場實際回籠資金4209.52億元,僅為4月份的四成,創下了今年以來公開市場單月資金回籠量的最低紀錄。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今年央行對流動性采取的強勢對沖策略收到了階段性成效。
昨天,隨著周四公開市場操作結束,央行總計在5月份內實際回籠了4209.52億元資金。而今年以來,為對沖銀行體系過剩的流動性,央行在公開市場回籠的資金量一直維持在高位。其中,央行在今年1月、3月、4月回籠的資金量均超過萬億元大關。即使是在2月份,期間雖有春節長假因素,但是公開市場實際回籠資金量也接近9000億元。
毫無疑問,資金到期釋放量減少是央行減弱5月公開市場操作力度的原因之一。本月實際到期資金量為5145.76億元,比4月份減少近一半。但從年初至今,5月份并非資金到期量最少的一個月。與之相比,2月份的到期量更少,為3577億元。
對此,相當一部分銀行間市場人士認為,5月份操作力度減弱與市場流動性由寬裕趨向于偏緊有關。今年以來,央行已經連續四次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累計從銀行體系凍結了資金量達8200億元;加上公開市場大力度操作的配合,截至5月底央行在本幣市場的凈回籠資金量已經達到了1.35萬億元。在資金水位整體下降的同時,新股發行的再度啟動,也令5月份的資金需求大幅度上升。在資金供給壓力下,連部分大行也顯露出流動性今不如昔的景象:國有商業銀行在回購市場的資金拆出量占比,一度由正常情況的八成降至五成。
與此作進一步印證的是,作為資金市場的風向標,銀行間7天回購的加權平均利率水平自5月初開始加速上揚,一度達到3.94%。在5月份的4個交易周內,7天回購利率水平約連續三周處在3%以上的水平。而上周,財政部三個月短期國債的發行利率超過市場預期,也從側面表明,出于對維護流動性的考慮,部分商業銀行主動選擇了放棄本期國債的投標。
顯然,在緊縮性貨幣政策的調控基調之下,一向被認為寬裕的資金面已在悄然發生變化。(記者 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