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銀行系基金規模逆勢快速增長,除了首家成立的銀行系基金公司工銀瑞信成為去年規模增長最快的公司以外,其余銀行系基金公司規模增長也十分顯著。
分析人士指出,繼承了股東嚴謹穩健的經營理念與管理模式,銀行系基金公司在成立三年歷經牛熊輪回后,迎來了自己的蝶變時刻,不過其規模增長的背后也有各樣原因。
渠道優勢助推規模
銀行系基金規模的迅速擴張,與其股東背景的渠道優勢關系密切,弱市新基金銷售更多依靠銀行網點,某商業銀行分行基金銷售經理透露,“市場不好的情況下,對自家產品當然要傾斜一點,這是不成文的規矩。”
據Wind統計,工銀瑞信基金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從2007年底的21位躍升至2008年底的第6位,基金規模增加了169億元,交銀施羅德上升11位排名12,建信基金上升11位排名20,中銀基金上升5位排名30。
而從新基金的募集上來看,銀行系基金的平均募集額約為非銀行系的3倍。其中成立于今年8月的農銀匯理行業成長基金,總共募集了68.43億元,成立于年初的交銀施羅德增利基金更是以103.23億元的募集規模成為今年唯一一只百億基金。
銀行系基金規模迅速擴張也得益于其四季度貨幣基金份額的大幅增長,以工銀瑞信貨幣市場基金為例,其份額已達到375.85億份,而該基金2008年三季度末的份額僅為85.56億份,增長290億份。分析人士認為,貨幣基金有避風港作用,在股市調整的期間一般都會有所增長,但高達290億份的增長則更多得益于工商銀行的雄厚的客戶基礎和推銷能力。
U形反轉凸顯穩健
對比2006-2008年三年的資產管理規模排名報告,銀行系基金大多出現了U形反轉。如工銀瑞信2006年以317億的規模排名第8名,2007年大牛市中卻僅以583億的規模排名第21,2008年又回到十強,以752億規模排名升至第6。
同樣的反轉也發生在交銀施羅德身上,2006年,交銀管理規模231億,排名第13;一年之后,大牛市中以554億的規模排名第23位;2008年華麗轉身,規模為483億,排名重回第13。
業內人士指出,銀行系基金試點始于2005年基金發行異常困難之時,在當時一些市場人士看來,被當作是政府救市的一大政策工具,而銀行系基金一成立確實顯示了驚人的渠道動員能力。隨著牛市的逐步確立,基金銷售開始轉暖,銀行系基金的渠道優勢暫時消失。今年以來,市場深度調整,銀行系基金的優勢則再度在弱市中顯現。
監管部門人士認為反轉更多地體現出基金公司風格的差異,“或穩健、或激進、或長于股、或長于債”,基金公司只有確立并堅持自己的投資風格,才能真正獲取符合自己公司特點的投資人的信任。銀行系基金能夠成為熊市中亮點,也正是由于其堅持住了自己穩健的投資風格。
2008年,銀行系基金規模迅速擴張的背后有各樣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