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中投公司的二次注資方式雖然仍存爭議,但是在外匯儲備規模過于龐大的背景之下,中投獲取新的外匯資金已經在意料之中。業內人士昨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外匯儲備規模如何與中投海外投資資金相匹配,需要在制度上加以明確;同時國內M2已經相當于GDP的2倍多,3萬億美元外儲投資國內不現實。
據媒體報道引述未透露姓名人士消息稱,中投公司將很快從政府獲得1000億~2000億美元新資金。昨天中投公司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詢問時表示無法核實上述信息。
中投亟待將獲取注資“制度化”
專門從事主權基金研究的上海Z-ben咨詢研究總監張浩川對記者表示,參考國際上其他主權基金的經驗,中投亟待將獲取注資“制度化”。他表示,中投存在的意義在于降低外儲水平和提高外匯經營收益,交給中投投資的外匯資金應當與國家的外匯儲備規模相適應。因此應當建立一種動態的制度,當外儲達到一定規模,就可以向中投劃撥一筆新的資金。
張浩川介紹說,國際上第一批主權投資基金都是來自大宗商品出口國。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受國際商品價格影響很大,在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的過程中,會動態追加給主權基金的投資。這種制度安排能夠較快速地響應市場變化,較好反映外匯配置需求,也能減少決策時間過長帶來的不確定風險。
Z-ben公司昨天的一則評論稱,中投公司獲得注資后管理規模將急劇上升,而投資范圍將繼續保持分散性和多元化,以規避單一市場過度波動的風險。過去一年多,中投公司已經越來越關注新興市場,并且從這些市場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不過,鑒于主權投資基金投資標的的風險大于“基礎外匯儲備”的承受范圍,配置給中投的“超額外匯儲備”畢竟只能占外儲的一小部分。近期,學界還存在有關將外儲投資國內的討論,即將外匯儲備投資于國內有“走出去”需要的企業。但是這種做法難以保證外匯資金完全在境外使用,或多或少都會產生結匯,造成國內貨幣供應增加。
摩根大通中國區全球市場業務主席李晶昨天對本報記者表示,考慮到中國的M2已經很大,相當于GDP的兩倍多,外儲換成人民幣投資國內或者用于國民的養老都不現實。
“外匯儲備必須用于海外投資,”李晶說,“中國需要大量的商品,包括石油、煤炭、農產品,特別是飼料,中國可以用外匯儲備投海外資源,這樣會保證中國未來的供應。”她同時強調外儲的海外投資應保證安全性和足夠的流動性。
二次注資方式存爭議
今年“兩會”期間,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中投公司首席風險官汪建熙曾對本報表示,中投的資金已經全部投資出去,并且一直在申請新的資金。他認為以中投的能力可以管理更多的資金。據他透露,中投公司2010年的海外投資收益率與2009年差不多,而絕對數額可能更大。
目前對于中投公司的二次注資方式存在爭議。2007年中投公司成立時,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向央行購買了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資金,并以此作為對中投公司的出資。財政部實際上是中投的唯一股東。但是發行特別國債需要全國人大審批,程序較為復雜。
另一種思路是由央行或者外匯局直接向中投公司出資,這種安排將使得中投公司從財政部獨資變為財政部和央行共同出資。作為變通,央行還可以將外匯資金委托給中投公司管理,從而避免改變中投公司目前的公司股權架構。
但是,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或許都只是技術問題,更為緊迫的是解決中國超過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投向。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期公開表示,目前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中國自身需要的合理水平,央行在考慮用外匯儲備進行一些戰略性投資。
責任編輯:NF045(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蔣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