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查顯示,有43.12%的人對醫改寄予厚望;44%贊成政府絕對主導醫改,甚至有人表示,“為了保障醫療衛生的公益性,寧愿醫療體系回到計劃經濟時代”;贊成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各負其責的受訪者占40.53%。圖為北京協和醫院候診的人們。 中新社發 廖攀 攝
醫改,幾乎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如今全國兩會召開,面對即將出臺的新醫改方案,討論之聲更是變得空前激烈。日前,《生命時報》聯合搜狐健康頻道進行了一次針對醫改的網上調查,結果發現,在接受調查的3507人中,大多數都對政府的主導作用抱以了極大的期待。調查顯示,有43.12%的人對醫改寄予厚望;44%贊成政府絕對主導醫改,甚至有人表示,“為了保障醫療衛生的公益性,寧愿醫療體系回到計劃經濟時代”;贊成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各負其責的受訪者占40.53%。
專家是否支持同樣的觀點呢?記者特別采訪了第八套醫改方案主筆人、中國人民大學衛生醫療體制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第七套醫改方案主筆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和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熊先軍,請他們談談各自的看法。
政府要掌舵,不該劃槳
熊先軍:參與這個調查的,可能年輕人多一些。他們沒有充分體會過計劃經濟體制帶來的弊端。所以會有“寧愿醫療體系回到計劃經濟時代”的說法。毫不諱言,在醫療衛生的個別領域,一些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制度和機制,是當前出現看病難、看病貴的原因之一。
王虎峰:我們應該看到,網民作為個體,關注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反映的是愿望,而不是切實的改革路徑。可以肯定,現在已經不可能回到計劃經濟時代,即使強化政府責任,也不能用政府包辦的辦法來提供所有的醫療服務。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政府應該掌舵,而不是劃槳。
我認為,醫改可以分為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藥品供給、醫療保障等不同的領域,政府也應該依據不同的服務項目采取不同的供給體制,不能籠統地講“政府主導”或“市場主導”。
其中,包括預防宣傳教育、疾病控制、婦幼保健、計劃生育在內的公共衛生需要政府承擔基本責任。而其他領域則要引入市場機制,使衛生醫療制度高效運行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顧昕:如果我們把醫療比做一臺戲,那么戲中不同的角色最好由不同的人來扮演,而不能讓政府什么都演,唱獨角戲。我認為,政府在醫療領域,應該主要扮演醫療保險者、醫療服務付費者和醫療服務監管者這三大角色。
給院長更多的權力
熊先軍:對以前一段時間的醫改,我的總體看法是,醫保、藥品流通體制已經完成了改革,但醫療服務體制至今沒有改革,這已經嚴重影響到整個醫改的進程。例如,一些大醫院人滿為患,那在別的地方開家分院行嗎?不行。因為醫院是國家的。醫院有用工權嗎?一點點招護工的權力是有的,但醫生和護士這類重要的人員,是由政府編制管理的,擴大隊伍要申請編制,或者等老同志退休。醫院有薪酬的決定權嗎?醫護人員的工資是政府部門定級的,醫院只有對控制總額下的獎金有些分配權。目前,這些本應當是醫院管理者的權力,基本上都在政府部門的手上。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四分開,其中一條是“管辦分開”。按我的理解,是要讓政府或者政府行政部門不再當醫院總院長,讓現在的醫院院長們成為真正的院長,使醫療服務的提供系統得到發展并充滿活力。但如何才能實現管辦分開,這就需要討論。
顧昕:對于醫療服務提供者,政府完全可以放開,讓有資質的民營醫療機構同公立醫療機構一起競爭。當然,在市場不發達的地方,政府興辦一些公立醫療機構是必要的,因為那里的民眾也要看病治病。但是,政府管死醫療服務,完全沒有必要,而且有弊端。
王虎峰:公立醫院可以轉變為非營利性組織,不分紅、不搞投資回報,要做到“陽光工資”和“賬目透明”,給醫生體面的收入,給醫院科學的治理,這樣才能加大財政投入、實行醫藥分開。醫院可以成立由理事會、管理層和監事會組成的法人治理結構。同時,國家財政補貼應該“鞏固兩頭,放活中間”,對基層醫療機構和承擔科研教學任務的大醫院重點投入;那些處于兩者之間的醫院則可以轉制成營利性醫院。同時,創造法律環境,在制度上允許并鼓勵私立非營利醫療機構的發展。
政府應做好醫保的籌資者
顧昕:在醫療保險領域,有兩件事至關重要,一是把醫療費用籌集起來,二是把籌來的錢花好。目前,政府已經下決心提高城鄉民眾的醫療保險補貼,從以前最低的人均40元一下子增加到人均80元,以推進全民醫保。可以說,政府在籌集醫療費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這是新醫改的最大亮點。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就在于把錢花好。既然醫保有了團購能力,那么醫保機構同醫療機構進行有效的談判,通過各種專業化的付費機制,促使醫療機構高度關注其診療方案和用藥方案的性價比,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記者 劉京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