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八日電 題:“兩會”從來就不缺少“炮手”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中國全國“兩會”正酣,“炮聲”亦正隆。
“兩會”召開前,期待“炮聲”的聲音就不絕于耳。八日上午,人民大會堂里“炮聲”隆隆。
這是本年度政協大會第三次全體會,也是第二場大會發言。官方此前宣布,今年會議期間將舉行三場大會發言,主題分別是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政治建設和統戰政協工作。七日的大會發言圍繞經濟建設展開,“炮聲”不大,建議不少。八日,主題過渡到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大會堂里“炮聲”更響。
“一些高校負債幾億到二三十億,教職員工卻不知道。最基本的知情權尚得不到保障,更遑論參與管理和監督!”
“老百姓說:‘吃葷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沒數。’這一連串的食品安全問題,是當前特定條件下社會、經濟、道德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些科研人員不得不頻繁地從事‘成果包裝’、‘人情公關’,另一方面又在拼命追趕科研進度,長期處在這種狀態下的科研人員身心疲憊,連專心從事科研活動都難以做到,更別說創造出一流的成果。”
這些都是從八日的大會發言中信手拈來的幾例。與“兩會”上那些“暫停帶薪休假”、“取消最低工資標準”、“取消簡化字”、“封殺山寨”等所謂的“雷人”提案相比,當這些經過深思熟慮的發言“聲音”更大,更令人關注。
而這些發言之所以能夠響起在人民大會堂,則緣于中國特殊的制度設計。
以政協為例,全國政協有兩千多位委員,他們依據中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要求加入政協。他們幾乎都是所屬領域的精英,掌握著相關領域的話語權,有的本身就是意見領袖。因此,其中“炮手”的專業水準毋庸置疑。代表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等做集體發言的委員,其背后往往有集體力量的支撐,匯聚了集體的智慧。這些黨派、團體的意見和建議,大多建立在調研、考察的基礎上,其分量不容忽視。
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全國“兩會”從來就不缺少“炮手”,而且是具有很高專業水準的“點射手”。
多年參加“兩會”的人都知道,“兩會”年年在變,中心思路是走向開放。從不對境外媒體開放,到境外媒體可上會采訪;從少得可憐的記者會,到發布會、記者會、集體采訪多得讓記者們忙不過來,“開放”幾乎成為“兩會”不變的主線。
當“兩會”有了讓“炮手”們發揮的空間,“兩會”就不愁沒有“炮聲”。當那些在不同領域的炮手能夠在會上找到合適自己的話題時,“兩會”炮手的隊伍何愁不壯大?
不過,盡管“炮聲”漸隆,但都是在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范疇內運作,這恰恰是中國政治制度設計中集思廣益和求同存異的制度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