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了世界,但中國中部地區卻呈逆勢增長勢頭。在后危機時期,中國中部地區積極承接國際以及國內各區域的產業轉移,區域內新技術、新產業得到快速成長。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六省,地處中國內陸腹地,起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的作用。整體來講,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提高中國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實現東西融合、南北對接、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目前,中部地區各省正在結合各自省情特點,全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湖北、湖南省以武漢都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為核心,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河南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突出轉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安徽省全力進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產業戰略性重組。山西省繼續推進煤炭及資源型產業整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江西省著力構建安全可靠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大力發展生態產業體系。總而言之,后危機時期,中部各省各具特色的發展戰略,展示承接產業轉移的新姿態。
當前中部承接產業轉移呈現一系列特點和不足,主要體現在:利用外資總量逐年增長;制造業是吸收外資的主要行業;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滯后;投資環境有待改善等。
2011年9月,由亞太總裁協會與中國吉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世界產業領袖大會在長春市隆重召開,大會主題為“新一輪全球經濟結構調整下的國際科技與產業轉移”,大會期間,著名國際經濟學家、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執行主席鄭雄偉特別指出,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中部地區既面臨世界經濟復蘇帶來的重要機遇,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中部地區要想加快發展,需增強承接產業轉移的意識,明確承接產業轉移的方向,然后采取一些措施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
首先,準確把握承接產業轉移的承接點。對中部地區而言,承接產業轉移要立足現有資源和產業基礎,在中部地區現有區域產業布局上發揮自身優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中部地區交通便利,有豐富的勞動力和礦產資源,找準產業的承接點是探索適合區域的新型工業模式的前提。目前,中部承接產業主要應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特色資源開發與加工等為重點。
其次,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工業園區是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載體,它能發揮產業的規模經濟效應。目前,中部地區有經國家核準的省級以上各類高新區、工業園區400多個,是中部地區招商引資、產業轉移項目的主要承接地。中部地區要繼續積極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在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提高園區對產業轉移項目的吸納和承載能力,發揮產業的聚集效應。
再次,優化承接產業轉移環境。與東部地區相比,中國中部地區投資的軟硬環境都存在明顯差距。硬件上中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工業設施不太完善,信息流通不暢。從軟環境來看,中部地區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物流業發展相對滯后,勞動者整體素質不高,公共服務效率較低。因此,下一步中部地區應抓緊建設承接設施和制度,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優先承接能延伸產業鏈、配套能力強的先進制造業,從而帶動本區域其他產業的發展。
2010年4月,商務部與中部6省共同制訂了中部地區外商投資促進規劃,進一步增強了加強承接產業轉移的決心。這是中部地區未來擴大開放、發展經濟的重大機遇。中部地區應抓住全球資本重組、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的時機,發揮中部地區自身優勢,積極承接有利于本地發展的產業轉移,實現中部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龔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