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甘肅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省份。商周之際,周秦部族先后在今甘肅東部崛起并向東發展,對國家政治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漢武帝至昭帝間陸續設武威、張掖、敦煌、天水、安定、武都、金城諸郡。至元,全國創設省制,甘肅正式設省。至清朝乾隆年間,甘肅轄區除今省境外,尚轄西寧府、寧夏府及新疆東境一部。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分置寧夏、青海省,其行政區域大體與今相同。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誕生在甘肅,故有“羲軒桑梓”之稱。周人崛起于慶陽,秦人肇基于天水。漢代的開邊政策和張騫通西域成功開通了絲綢之路。隋唐時期,甘肅成為我國聯系西域各國和歐洲的重要通道,武威、張掖、敦煌成為經濟文化繁榮的國際性貿易城市,整個河隴地區農桑繁盛、士民殷富,《資治通鑒》有“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的記載。海路開通后,隨著全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東移南遷,特別是由于氣候和生態條件的變化,甘肅漸漸成為荒僻之地。一百多年前,左宗棠向清政府奏稱“甘肅地處邊陲,土曠人稀,瘠苦甲于天下。”
春秋戰國以前
商代,居于涇河、渭河流域尚處于氏族部落階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開拓了我國最早的農業。周文王滅商以前,戰敗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擴展到密(今靈臺縣)。這一時期,甘肅境內有羌方、共(今涇川縣北)、密(今靈臺縣西)等方國部落。
西周時,秦人的祖先在省境東部,即今天水地區定居下來,開始了由游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他們本以游牧、狩獵為經濟生活的主要內容,善于養馬,“好馬及畜,善養息之”,所以,他的首領非子被周孝王召至汧渭之間(今陜西扶風眉縣)負責給周王室養馬,使馬有了很大的發展。周孝王后來封秦的祖先為“附庸”,“邑之秦”,在秦亭(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南)筑城建邑,始有立足之地。
春秋時期,省境屬秦國和西戎。西戎中較大的幾個是:綿諸(天水附近)、邽戎(天水西南)、冀戎(今甘谷縣南)、義渠戎(六盤山左右,今甘肅慶陽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翟(今臨洮縣)、豲(今隴西縣北)。這些戎族,仍保持著“以國為氏”的習慣,雖號稱為國,實際上還處于原始社會階段。西戎各國與秦國相鄰。公元前770 年剛剛立國的秦國為了擴充勢力,把它的視野對準西戎。但秦襄公幾次伐戎都失敗了。到秦武公時,由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勢力迅速擴展,先后征服、并吞了綿諸、邽戎、冀戎、義渠戎、翟和豲等戎族。為了對新開辟的地區進行控制,秦國開始在這些地區建縣。公元前688 年(秦武公十年)秦國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區,設邽縣(今天水麥積區南)、冀縣(今甘谷縣)。這是甘肅歷史上建立最早的兩個縣。
戰國時期,秦國的疆域己達今甘肅的東南部。但曾被秦武公征伐過的綿諸、義渠、翟、豲等戎族部落乘秦忙于爭霸的機會,又逐漸壯大起來,使秦國在與諸候國爭雄的同時,不得不以相當的力量來對付諸戎。公元前320年秦派兵伐義渠,攻郁郅(今慶城縣東),公元前314年再次伐義渠,得25城。至秦昭王時,義渠等戎終為秦所并,以其地設郡置縣,加強統治。秦昭王27年(即公元前280年)設置隴西郡,時過9年,于秦昭王35年(公元前272年)再建立北地郡。